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黄石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679号
2024-12-17
黄石港区地处湖北省黄石市区北部,东濒长江,其历史渊源深厚,名字的由来也经历了漫长的变迁。
早在东汉末,刘勋于此筑黄石城,彼时因有港西入华家湖,故而得名黄石港。可以想象在那个久远的年代,港口与湖泊相连,水路交通或许已成为当地人们生活、商贸往来的重要依托,这个名字也便随着人们的口口相传和日常使用逐渐固定下来。
到了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凸显出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明末清初,黄石港区所处之地成为从九江到武汉中间唯一的港口,在当时交通尚不如今日这般发达的情况下,其作为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不言而喻。因港口矶石呈现出 “石色黄” 的显著特征,“黄石港” 这个名字也就愈发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定,承载着地域特色与往来行旅、商户们的记忆,一直延续至今。
历经岁月更迭,它在不同阶段还有着不同的称谓变化,1927 年这里为大冶县黄石堡,随后又称为黄石港镇。1948 年与石灰窑合称石黄镇,后来又经过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名字虽有变动,但黄石港这一核心名称始终烙印在这片土地上,见证着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发展,背后蕴含的历史底蕴也愈发深厚,成为当地独特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石港” 这个名字,从多方面反映了当地的地理、人文及发展状况,有着深刻的命名含义。
从地理位置来看,它处于长江之畔,是水路交通的关键节点,港口的存在让这里成为货物集散、人员往来的重要场所。江河湖海相通的格局,使得它既能通过长江与外界广泛联系,又能借助内部的港道与华家湖等地相连通,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水系交通网络,“黄石港” 之名便突出了其作为港口的重要地理定位。
从地貌特征来讲,那独具特色的黄色矶石,是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独特印记。在众多港口中,这样显眼的地貌特征让它极易被识别和区分,也成为命名的重要依据。黄色的矶石不仅增添了地域的辨识度,仿佛也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别样故事,使其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再从当时的交通、商贸角度考虑,港口往往是繁荣的象征,是区域经济交流的核心所在。作为九江到武汉之间的重要港口,黄石港在明清时期迎来了大量的商船、旅人,货物在这里装卸、转运,商业活动日益频繁,逐渐形成了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的良好态势。“黄石港” 这个名字也就承载着人们对这片繁荣之地的认知与期许,成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名字与当地的发展紧密相连,互相成就,历经岁月依然熠熠生辉。
黄石港区作为黄石市的中心城区,其人口数量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相应的变化态势。
回顾历史上的几次人口普查数据,在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黄石港区总人口为 196569 人,彼时各个街道都有着不同规模的人口分布,像沈家营街道有 37583 人,黄石港街道人口达到 70629 人,红旗桥街道为 40726 人,胜阳港街道则有 47631 人,这些数据展现出当时各区域人口分布的差异,也反映出不同地段的发展吸引力以及居住特点等情况。
到了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黄石港区常住总人口增长至 224314 人,其中沈家营街道人口变为 46405 人,黄石港街道人口为 55831 人,红旗桥街道有 40619 人,胜阳港街道人口为 46649 人,花湖街道有 31214 人,江北管理区有 3596 人。可以看出这十年间,整体人口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这背后离不开城市建设的推进、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多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到黄石港区生活、工作,使得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而根据 2021 年 6 月 11 日黄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的数据,黄石港区常住人口达到了 241589 人,相较于之前又有了进一步的增长。
从这些不同阶段的人口普查数据来看,黄石港区的常住人口数量整体处于上升状态,这一方面是因为黄石港区自身的区位优势不断凸显,作为长江之畔的重要区域,交通便利,商贸繁荣,吸引着周边地区乃至外地人口前来寻求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城市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教育、医疗资源的持续优化,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保障,也使得人口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同时,随着产业的逐步升级和多元化发展,更多的就业岗位被创造出来,也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在此安居乐业。
黄石港区是一个有着多元民族构成的区域,在这里汇聚了众多民族,共同书写着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
在民族种类方面,包含了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众多民族。
从各民族的分布情况来看,汉族人口数量相对较多,在整个区域的发展建设等诸多方面都起着主体作用,其他少数民族则如同繁星般散落在这片土地上,与汉族同胞们和谐共处。比如在各个街道社区,都能看到不同民族的居民共同生活的场景,大家相互尊重彼此的文化习俗,在日常的邻里交往中,分享着各自民族独特的美食、节日文化等。
这样多元的人口民族构成对当地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且积极的影响。在文化方面,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碰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貌。像蒙古族的传统歌舞、回族的特色美食文化等,都在黄石港区这片土地上有了新的展现形式,并且融入到了当地的民俗活动、艺术表演之中,让整个区域的文化更加多元且富有魅力。在生活上,大家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增进了对不同民族生活方式的了解,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成为了大家共同欢庆的时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团结与和谐,让黄石港区处处洋溢着多元包容、团结友爱的氛围,成为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缩影。
大众山省级森林公园位于黄石港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南濒磁湖,东临湖北师范大学,北接花湖,西连黄石下陆区。其占地面积达 390 公顷,整体呈现出典型的丘陵地形,山形颇为秀丽。在这里,最高处鹰子岩海拔可达 197 米,而最底处青港湖南侧仅为 20 米,高低错落间展现出别样的层次感。并且,磁湖、青港湖、青山湖如同一颗颗明珠点缀其间,湖水波光粼粼,与山峦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 “一山拥三水” 的自然山水格局,为山林增添了灵动之美。
公园内有着丰富的游览项目和众多值得欣赏的自然美景。长达 30.5 公里的登山健身步道穿梭其中,巧妙地将沿线的山峦、湖泊、景点等有机串联起来,为登山爱好者打造了理想的户外运动场地。人们沿着步道登山,既能锻炼身体、呼吸清新空气,又可在途中欣赏到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景色。同时,公园内植被繁茂,以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为主,针叶林也占有较大比例,分布着樟树、马尾松、毛竹、枫香、檀树、栎树等多种树种,良好的植被覆盖让这里成为了城市中的天然氧吧。而且,公园较低位置有着大片的草地,是亲子游的好去处,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在此玩耍、放风筝,还适合人们进行野餐,让大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美食,度过悠闲惬意的时光。
磁湖,又名张家湖、南湖,地处湖北省黄石市主城区的中心地带,横跨黄石港区、西塞山区和下陆区,水域面积辽阔,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城市之中。
这里湖光山色交相辉映,青山环抱,湖岸线曲折蜿蜒,山形峻峭,水域纵横交错,美不胜收。其独特景致众多,有 “磁湖睡美人” 等特色景点,从特定角度望去,那湖岸的轮廓恰似一位静卧的美人,散发着迷人的韵味,给磁湖增添了几分神秘而浪漫的色彩。作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磁湖风景区魅力非凡,它不仅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底蕴。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与其弟苏辙曾在磁湖留下不朽的诗篇,当年苏辙乘船来访,因风浪所阻入磁湖避风,兄弟俩畅游磁湖,见到 “万顷湖泊一点山” 的鲢鱼墩,便系舟于此,吟咏唱和,留下了千古佳话。
游客来到磁湖风景区,既能沿着湖边漫步,欣赏如画的风景,感受微风拂面的惬意,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也可以选择参与丰富的水上活动,如划船、钓鱼等,尽情体验水上乐趣,尽情享受这一片湖光山色带来的美好游览体验。
华新水泥厂始建于清光绪 33 年,也就是公元 1907 年,其前身是清政府官招商办创建的大冶湖北水泥厂,乃是近代中国开办最早的三家水泥厂之一。回顾其创办历史,当时张之洞就任湖广总督,作为清末的重臣、“洋务运动” 后期的主将,在兴办钢铁的同时,特别注重水泥行业的发展,在他的推动下,大冶湖北水泥厂得以诞生。
在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中,华新水泥厂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中国第一坝 —— 丹江口大坝,到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大坝;从中国长江第一桥 —— 武汉长江大桥到长江中下游沿线的数十座长江大桥,以及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北京十大建筑等国家重点工程,均选用了华新生产的优质水泥,可见其影响力之大。后来,虽历经多次变迁,如抗战期间的搬迁等,但始终在行业内有着重要影响力,并不断发展壮大。
如今,华新水泥厂旧址保留了诸多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风貌,像卸石坑、联合储库、厚浆池、储浆池、1-3 号湿法回转窑、2000 吨水泥库、包装车间等核心物项都保存较为完整。这些旧址建筑不仅见证了中国水泥工业湿法工艺从无到有、从成熟到淘汰的发展过程,也为世界水泥发展史有关 “湿法” 水泥制造工艺发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可供游客前来参观了解,从中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工业发展历史,感受先辈们的奋斗精神与智慧结晶。
黄石港江滩公园沿江而建,规模适中,全长 1725 米,建设面积达到 3.35 公顷,绿化面积约为 2300 平方米,最宽处有 62 米,最窄处为 9 米,平均高程 24 米,起于沿江路卸矿矶段,止于黄石大道快活岭段。
这座公园在市民和游客的休闲娱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以长江景观为核心,以周边绿地为纽带,以外围的城市公园、大型广场绿地、环城林带等绿地系统为基础,建设有 “涛声依旧”“凭栏观江”“在水一方” 三大主题景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亲水观江、运动休闲、文化旅游的理想场所。每到深秋季节,江滩公园边的格桑花连片绽放,与蓝天白云、江水、大桥相映成画,景色美不胜收。
园内还有一座古拙的楼阁坐落江畔之上,气势磅礴,美轮美奂,名为朝阳阁,它始建于唐末,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古时每年正月舞龙观灯、五月赛龙舟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因其绝佳的地理位置,成为揽江抒怀的胜地,诸多名家曾在此吟诗作赋、写下诗联,为楼阁增添了浓郁的诗情画意。而且临江的建筑清一色为木船造型,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黄石渡江纪念雕像遥相呼应,见证着黄石这座城市的红色记忆,展现出独特的临江特色景观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前来游玩的人们既能放松身心,又能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黄石港饼作为湖北省黄石市的地方传统名点之一,承载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它的制作原料十分考究,是由面粉、芝麻、冰糖、小麻油、金钱桔饼、糖桂花等十几种上等原料精心搭配而成。
在制作工艺方面,需历经多道繁杂工序。先是和皮,要将特制粉过筛,放在案板上摊成圆圈,倒入饴糖、水、碳酸钠调成软硬适度的面团,分块静置回饧,使之缓劲,包酥前经拉白后再分成小剂;接着和酥,特制粉过筛后加猪油混合擦制,不过擦酥时间不宜太长,以免生筋、泻油;制馅环节也很关键,熟标准粉过筛后,把果料、冰糖破成豌豆大的小粒置于其中,加油搅拌均匀,再与熟标准粉擦均匀,达到软硬适宜的状态,并且馅要头天擦好,让原料充分胀润,便于捏馅;成型时采用小包酥方法,皮酥包好后,依次经过压扁、擀成长片、搓成卷再折三折、擀成圆形、包馅、捶成圆饼等步骤,还要以五六个饼坯为一叠,在周边滚上淀粉,防止上麻仁时饼边粘上芝麻,之后表面刷上水,放上麻机上两面上麻,要求麻不掉、不花;最后进入烘烤步骤,入炉烤制,炉底温度 100℃,面火 150 - 200℃,烤制中要翻两次面,使两面麻色一致,出炉冷却后包装。
制成的黄石港饼外观呈现正圆形,两面平整,上麻均匀,周边光滑,两面呈深黄色,周边为乳白色。咬上一口,松酥爽口,甜润清香,有着浓郁的天然麻香味,顺气开胃,回味悠长,那独特的风味让人唇齿留香。在当地的饮食文化中,黄石港饼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人们日常休闲时喜爱的糕点,更是在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以及婚嫁喜事等场合中常见的礼品,承载着人们传递情谊、表达祝福的美好心愿。
印子粑是湖北等地极具民俗特色的传统食品,有着独特的制作流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制作印子粑,原料的选择十分重要,通常以籼米为主,兑进适量的糯米,再搭配上清甜的山泉水,这是印子粑口感的基础保障。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将选好的米洗净,然后用碓舂成粉,经过筛箩筛粉后备用。若是制作带有馅料的印子粑,馅料的准备也各有讲究,比如豆沙甜馅,需先将黄花豆洗净,倒入锅内煮透捣成泥状,用纱布滤干水,接着用文火炒成湿粉状,置入簸箕冷却,再把黄片糖放入锅内溶成浠糖浆,加入少量桂花糖后,将糖浆倒入冷却的豆粉中搅成粘团状;芝麻甜馅则是先将芝麻洗净、滤干,倒入锅内用文火炒香,冷却后碾碎,再把黄片糖切成小颗粒粉状参入其中搅匀;花生咸馅要把花生去壳炒香退皮,碾成小颗粒粉状后加入食盐。
准备好原料后,就进入关键的蒸制环节。将米粉加入适量清水揉和,达到不粘手的适宜软硬程度,若是制作有馅的印子粑,此时便把调好的馅料包入米粉团中,再将其填入专制的粑印里,每个粑印有 1 - 3 个小空模,形状如同小茶杯口大小,粑印上刻有反向的如马、牛、羊、鸡、龙、犬、鱼以及鸟雀、花、草等各种动植物图案,把米粉团填入后一磕,带有精美图案的印子粑就出来了,然后将它们一圈圈整齐地摆在晒筐上,放入蒸笼蒸熟。
印子粑有着甜、咸两种口感,甜的印子粑馅料香甜,口感软糯,散发着淡淡的米香和馅料的醇厚味道;咸的印子粑则别具一番风味,咸香适中,越嚼越有滋味。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一般在春节和花朝节制作,人们用它供奉英雄、祈求风调雨顺,也会在过年时蒸粑、煮粑待客,或是当作礼品送给亲友,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是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太子豆腐产于湖北黄石市阳新县太子镇一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是当地餐桌上的常客。
它之所以有着久煮不散、煎炒不烂、鲜嫩可口的独特口感,得益于太子镇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传统制作工艺。太子镇的山泉水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用这种水来制作豆腐,为豆腐赋予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同时,当地传承着一套祖传的制作工艺,历经泡、磨、煮、点浆、造板、托板、渗水、摇花、紧包、压豆腐等十多个步骤,历时三四个小时,才能制作出一块块洁白鲜嫩、细腻爽口的太子豆腐。
在当地的餐桌上,太子豆腐有着多种多样的烹饪方式,深受人们喜爱。常见的有小葱煎豆腐,将太子豆腐横向剖成两片,叠在一起对角划两刀,变成八个三角形的豆腐块,放入烧热的油中用文火煎,煎至两面金黄后,配上青椒丝等作料,外焦里嫩,香气四溢;还有黄鱼炖豆腐汤,豆腐吸收了鱼汤的鲜味,变得更加滑嫩,汤汁也因豆腐的融入而更加醇厚;此外,像炒豆腐、肉末焖豆腐、白菜炖豆腐等做法也很受欢迎,不同的烹饪方式展现出太子豆腐别样的风味,无论是家常便饭还是宴请宾客,太子豆腐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已然成为了当地饮食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美食。
大冶苕粉肉是湖北地方的特色菜,以苕粉(红薯粉)为主料,独具一番别样的风味。
制作大冶苕粉肉时,先把红薯粉加入适量清水,将其调和成粉浆,再加入适量盐、鸡精、胡椒粉等调料调味备用。锅中加入适量色拉油,油热后倒入红薯粉浆,用中火煎制,过程中需用筷子不停搅拌,直到红薯粉全部凝固后立刻翻面,接着用锅铲将其压成饼的形状,若锅中油不够可以适当添加,直至完全熟透,然后改刀成块备用。之后,另起锅加入少许油,将切好的熟五花肉(也可根据喜好准备腊肉等)炒香,放入洋葱、大蒜等炒香,加入适量生抽、一点点老抽炒香后,倒入适量清水,水开后放入之前备好的苕粉肉翻炒均匀,放入少许鸡精调味,最后放入蒜苗翻炒几下便可出锅装盘。
这道菜在制作过程中对技巧和火候的要求颇为讲究,从粉浆的调制到煎制的火候把握,再到后续翻炒时的各种配料加入顺序和时间控制,都影响着最终的口感。而它的口感也十分奇妙,吃起来似肉非肉,既有苕粉的软糯筋道,又有着类似肉的醇厚口感,别有一番风味。在当地的聚餐等场合中,大冶苕粉肉常常是餐桌上的亮点,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宴请宾客,它都是备受欢迎的一道菜,承载着浓浓的家乡味道和人们对美食的喜爱之情。
黄石土豆片是黄石当地孩子都爱的特色小吃,制作步骤虽不复杂,但却有着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味。
首先是准备工作,将土豆切成薄片,尽量保证每片土豆片薄厚均匀,这样在后续油炸时才能受热均匀。切好后可以用水洗去表面淀粉,晾干备用。接着就是油炸环节,锅中加入适量油,加热至放入木筷子能起大量气泡为宜,放入土豆片改小火炸,炸 5 至 7 分钟后改大火 3 分钟,直至土豆片表面变成金黄色后捞出控油装盘。
然后准备调味料,把干辣椒切碎,葱切碎分两份,姜片、蒜剁碎等准备好,热锅少油,油温起来后下入这些下锅料炸香,炸香后加入少量水,沸腾后再加入生抽、酱油、提前化好的淀粉、少量醋、大量的辣椒面以及适量孜然粉,小火慢熬并不断搅动,直到汤汁浓稠,制成美味的调味料。最后将调味料过筛淋在炸好的土豆片上,喜欢香菜的话还可以撒上些香菜碎点缀。
炸至金黄酥脆的黄石土豆片,外酥里嫩,一口咬下去 “嘎吱” 作响,再裹上浓郁香辣的调味料,味道在舌尖散开,让人欲罢不能,在当地的小吃中一直保持着极高的人气,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小吃摊,还是学校周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是黄石港区特色小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刘秋桂香肠在黄石港区可谓是家喻户晓,背后有着深厚的发展历程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刘秋桂香肠加工店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其制作香肠有着严格的九大工序,从选料开始就极为讲究,精选优质的猪肉,确保肉质新鲜、肥瘦比例得当。然后将猪肉切成小块,按照不同口味进行腌制,像广式甜味口味,会加入适量的白糖、白酒、盐等调料,经过充分搅拌,让调料均匀地包裹在每一块猪肉上,使其充分吸收调料的味道;若是麻辣味,则会加入特制的辣椒粉、花椒粉等,调配出独特的麻辣口感。
腌制好后,将猪肉灌入洗净的肠衣中,再经过晾晒、风干等环节,让香肠逐渐成型,达到最佳的口感和风味。刘秋桂香肠有着多种口味可供选择,广式甜味的香肠口感香甜,带有淡淡的酒香,吃起来软糯可口;麻辣味的香肠则麻辣鲜香,越嚼越有滋味,每一口都充满着浓郁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