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黄石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679号
2024-12-17
阳新县历史源远流长,其名称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了多次更迭变化。早在公元前 201 年,也就是汉高祖六年,当时分南郡始置下雉县,隶属于江夏郡,这便是阳新县这片土地在历史上较早的名称记载了。
到了王莽始建国元年,也就是公元 9 年的时候,下雉县被改名为闰光县。不过,这种更名并未长久延续,东汉建安十三年,其又复名下雉县。
随着历史的演进,三国魏黄初二年,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吴孙权析下雉置阳新县,归属武昌郡,“阳新” 这一名称在这时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此后县域划分继续变动,西晋太康元年,又析置了高陵县,下雉、阳新、高陵同属武昌郡。
东晋义熙八年,下雉县并入阳新县,县的规模和格局再次改变。南朝梁普通七年,阳新县被析置出安昌县,二者同属武昌郡。陈天嘉元年,又从阳新县划分出永兴县,治所设在高陵故城。
隋开皇九年,阳新、安昌、奉新三县被合并,共同设置为富川县,县治所在阳辛。开皇十八年,富川县更名为永兴县,县治所也相应迁移到了永兴。
唐、宋、元、明、清等各朝代,这片土地的名称也一直在变化。唐时,永兴县在不同时期隶属于不同的上级行政区划,其治所也有过迁移变动。宋乾德二年、三年分别设置了通山县和大冶县,到了宋太平兴国二年,以永兴县设置永兴军,辖永兴、大冶、通山三县,后又改称兴国军等。元时则先后升为兴国路总管府等不同称谓,管辖区域和隶属关系也屡次调整。
明、清时期,这里先后称兴国府、州等。直至 1912 年废州设县,而在 1914 年,又因与江西省兴国县同名,再次迎来了名称上的重要变化,最终定名阳新县,并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系列名称的更迭背后,实则是不同历史时期行政区划调整、政治格局变动以及地域发展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次名称的变化,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特定印记,见证着阳新这片土地在历史长河中的起起伏伏。
1914 年,阳新县正式确定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这个名称,而这背后有着直接且深厚的缘由。当时之所以改名,是因为与江西省兴国县出现了同名的情况,为了便于区分,便有了这次更名之举。
而 “阳新” 之称,其实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它源于古 “阳辛”。从地理位置来看,古阳辛地处县西南隅,沿着雉水(今富水)逆流而上大概 30 千米的地方,有一处深潭叫做辛潭,县治恰好就设置在辛潭之北。按照古代地理命名的惯例,水北为阳,所以此地得名 “阳辛”。
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字因素,那就是在古汉语中,“辛” 与 “新” 是通假互用的关系,并且 “阳新” 之名还蕴含着置新县的意思。可以说,这个名称既结合了当地的地理方位特点,又巧妙地通过文字的关联,赋予了其全新的、符合当时建置情况的寓意,所以就有了 “阳新” 这一称呼,并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这片土地的正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阳新” 是以治所附近的阳辛山来命名的,但不管是哪种说法,都彰显出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古人在命名时所蕴含的巧思和对地域特征的考量。
截至 2022 年末,阳新县有着颇为可观的人口规模,其户籍人口数量达到了 111.79 万人,而常住人口数量则为 90.16 万人。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户籍人口数量多于常住人口数量,这意味着存在一定程度的人口流出情况。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好的发展空间,吸引了阳新县部分有外出发展意愿的居民前往。比如年轻人为了寻求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工作岗位,像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往往会选择奔赴像武汉、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更为活跃的地区。
另一方面,教育资源的分布也对人口流动产生影响。为了让子女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部分家庭选择到教育资源集中且更为优质的地方定居生活,这也使得一部分人口暂时或者长期离开了阳新县。不过,尽管存在人口流出的情况,阳新县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潜力,依然让众多居民选择留在这里,共同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常住人口保持在 90.16 万人的规模也足以证明阳新县对本地居民的吸引力。
阳新县县域面积 2780 平方千米,下辖众多的镇、场、区等行政区划,包括兴国镇、富池镇、黄颡口镇、韦源口镇等 16 个镇,还有率洲管理区、半壁山管理区、荆头山管理区、金海开发区等区域。
从人口分布特点来看,各个镇、区之间的人口分布并不均匀。像兴国镇作为县政府驻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这里汇聚了较多的人口,城区面积达到 30 平方公里,有着较为密集的居住人群,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商业场所、教育医疗资源都相对集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吸引了周边地区人口的流入。
而一些地处相对偏远、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的镇,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例如某些地处山区的镇,受到地形地貌的限制,交通不便,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不利于大规模的产业布局和人口聚集。
影响阳新县人口分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地形地貌起到了重要作用。阳新县属低山丘陵地区,处幕阜山向长江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呈现 “五山两丘三平原” 的自然地理格局特征。那些地势较为平坦、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往往更容易吸引人口聚居,发展起城镇和乡村聚落,因为便于开展农业生产、建设基础设施以及发展工商业等活动。
其次,产业发展情况也对人口分布有着重大影响。比如富池镇,其位于长江中游南岸,东邻江西九江,有着良好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在工业、商贸等产业方面发展较好,吸引了不少劳动力前来就业,人口也相对集中。而那些产业单一、缺乏支柱产业的地区,难以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人口承载能力就相对较弱。
再者,历史发展因素也不容忽视。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一定的人口规模和聚居形态,人们世世代代在此生活,传承着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些传统因素也使得人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
总之,阳新县的人口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其人口分布情况也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和特点。
仙岛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阳新县境内、幕阜山北麓,地处庐山与九宫山旅游黄金线中心,是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享有 “荆楚旅游明珠,华中第一奇湖” 之美誉,与杭州千岛湖、加拿大千岛湖并称 “世界三大千岛湖”。
仙岛湖呈 “工” 字形,北湖东西长约 22 公里,南北宽 3 公里;南湖东西长 20 公里,南北宽不足 1 公里,1002 个岛屿嵌在 4.6 万亩湖面上,仿佛群星璀璨落玉盘。这里原本无湖,唯群山起伏,1971 年,一道巍巍大坝斩断云水,无数溪流、山泉汇集成总库容量 6.36 亿立方米的浩瀚大湖。
仙岛湖的植被十分茂密,湖水纯净,空气清新,气候宜人,自然环境静谧,一尘不染,湖水能见度达 7 米,空气的负离子浓度每立方米 1010 个,日平均气温在盛夏时约 25℃,隆冬时约 8℃,身临其境,让人仿佛回归大自然,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团队活动的理想之选。
这里一年四季皆有美景可赏,春季绿水为底,满目映山红,景色秀美;夏日碧水荷塘,杉林成海,气候凉爽,是避暑的好去处;秋季百舸争流,渔歌唱晚,呈现出一派勤劳致富的景象;冬日晨雾缭绕,千岛竞季,蔚为壮观。同时,湖岸岩洞成群,洞内成溪,还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神奇的传说,像唐代骆宾王归隐陵寝圣迹依存,明末嘉靖甲寅岁 “飞来钟” 保存完好,“灵通仙岛” 石碑字迹分明等。
游客来到仙岛湖,还可以参与各种水上活动,比如乘船穿梭在各个岛屿之间,欣赏不同岛屿的独特风貌;也可以登上高处,远眺湖光山色,将那千座岛屿尽收眼底,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尽情享受这惬意的时光。
七峰山因七座高峭秀丽的山峰相连而得名,位于湖北省阳新县西北部,武九铁路和 106 国道穿境而过,距阳新县城 30 公里,黄石市区 35 公里,距武汉市 106 公里,景区总面积 112 平方公里。
境内群山起伏,峰峦叠嶂,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东麓有罗北口水库,西麓有青山水库,南麓有海拔 862.7 米的 “黄石第一峰” 南岩峰,还有清风徐来的寒风口、一览无遗的望风岭和琵琶洞、老虎洞、天狗望月、龙眼深情等十多处奇洞异石。其山势峭拔,壁立千尺,层峦叠嶂,洞谷险幽,飞瀑流泉,风景奇秀,地势总体中间高四周低,主峰海拔高度 760.3 米,是方城县的最高峰。山顶和山谷水道及部分陡峭山崖裸露有花岗岩风化石壁或基岩及滚石,形成一道道美丽风景。
七峰山生态旅游区地处伏牛山余脉的浅山区,方圆约 105 平方公里,景区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水系为多条山涧溪流,常年水流不断,水质良好,汛期水量较大,山阴沟壑顶部还有一处低温温泉,出水温度为 25℃。这里的自然资源也极为丰富,林木植被丰茂,为省级森林公园,七峰山林区土地总面积 5100 公顷,有林地面积 3550 公顷,全区森林总蓄积 5.4 万立方米。该地区属伏牛山区丘陵常绿落叶阔叶林带,森林植被区系以北亚热带森林植被景观为主,有着油松、马尾松、柏、水杉、栎类、板栗、麻栎、黄檀、合欢、野核桃、枫杨等 50 种乔木,还有野山楂、珍珠花、山芝麻叶、连翘荆条为主的 30 多种灌木,以及何首乌、百合、贝母、丹参、葛藤等中草药 50 多种,不愧是 “世外天然药草野果园”,是养生度假的理想地。
七峰山的楚长城号称长城之父,在海内外声名远播,为旅游区增添了一大亮点,而且结合整体环境的生态美化,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景区内明清时期曾是阳新、大冶、鄂州三地的佛教活动中心,有寺庙、观、庵遗址 50 多处,还有太平天国古城、古民居、古村落等众多人文景观,特别是建于公元 780 年的七峰禅寺,距今已有 1200 余年的历史,至今香火旺盛,朝觐者络绎不绝。
这里四季风景各异,春天杜鹃火红,艳丽迷人;夏天绿荫滴翠,悦爽怡人;秋天红枫黄菊,迷醉动人;冬天银树红梅,情趣可人,山上气温常年比山下低 5℃,是武汉、黄石、鄂州、大冶等周边城市游客消夏度假、避暑纳凉的胜地。无论是喜欢自然风光欣赏,还是钟情于历史人文探寻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收获一段美好的游览体验。
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处于长江中下游南岸,长江与富水交汇的三角地带,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境内,2006 年 8 月 21 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8 年 1 月 31 日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其主要保护网湖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 20495 公顷。
这里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是众多生物的家园,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包含了浅湖 - 沼泽 - 草甸、丘陵相连续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内水系发达,湖泊众多,像网湖、猪婆湖、下羊湖、夹节湖、戎湖、赛桥湖、宝塔湖等浅水型湖泊和泛水沼泽湿地及其湖岸山地共同构成了这片湿地的水域环境,并且隶属富河水系,直接承受周边河流来水,诸多的河流为湿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水源补给。
网湖湿地是众多鸟类、鱼类等生物的栖息繁衍之所,生物多样性令人惊叹,有着 “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 的美誉。据统计,这里的鸟类资源尤为丰富,截至 2023 年 1 月,网湖越冬水鸟数量达到 51 种 13.9 万羽,是湖北省种类和数量双第一,比如东方白鹳、黑鹳、白鹤、小天鹅、白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也时常在此现身。水中的鱼类和各种水生生物同样繁多,共同构成了复杂且稳定的生态链。
不同的季节,网湖湿地呈现出不一样的独特景观。在芦花飘飞的季节,大片的芦花随风摇曳,似雪般洁白,与周边的湖水、天空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秋日美景;而到了候鸟迁徙的时节,众多候鸟纷纷飞临此地,它们或在湖面觅食嬉戏,或在空中盘旋翱翔,场面十分壮观,吸引着无数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观赏、记录这难得的自然景象。这片湿地保护区不仅有着极高的生态价值,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具备很强的观赏价值,让人们能够近距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 1979 年,坐落在湖北省阳新县城风景秀丽的竹林塘湖畔的伏虎山上,座北面南,占地面积 427 亩,其规模为湖北之首,国内第三,是为纪念湘鄂赣边区 21 个县市在不同革命时期牺牲的众多烈士而兴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伟大的革命精神。
这座烈士陵园先后被国务院确定为 “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民政部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省政府 “国防教育基地” 和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是集瞻仰纪念、爱国教育、国防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基地。
陵园的主体建筑随山势自然分布,按主峰两翼布局,取中轴对称形式,分 7 级高低平台组合,由 264 级台阶串连,将具有民族精神和现代风格的主体建筑安建在山峦的主峰上。园内有着诸多的纪念设施,园名坊是一座具有现代风格的,横卧屏风式的麻石建筑,坊高 7.5 米,宽 11 米,坊正面镌刻着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同志于 1984 年 6 月 13 日题写的 “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 园名,在 28 株翠柏簇拥下,同两组群雕相伴辉映,让人肃然起敬。
纪念碑气势雄伟,耸立云霄,碑高 24.5 米,占地 2500 平方米,碑身正面为 1993 年原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的 “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纪念碑” 碑名,弥座正南面为汉白玉刻制的 1985 年 7 月 20 日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撰写的碑文,碑身正北面是 1957 年 10 月 30 日,彭德怀元帅亲笔题寄阳新 “先烈之血浇成了革命之花” 的题词,纪念碑前是由红白相间花岗岩铺设的三千多平方纪念广场,广场两边是两排四季常青的苍松翠柏,象征革命先烈千秋永生。
而鄂东南革命烈士纪念馆则是大平台现代建筑,馆高 9.5 米,深 18 米,建筑在 1472.25 平方米平台上,稳建大方,十分庄严,馆正面门额上悬挂着镌刻有胡耀邦同志 1984 年 12 月 5 日题写的 “鄂东南革命烈士纪念馆” 10 个镏金的黑漆横匾,馆内陈列展示了湘鄂赣边区鄂东南 21 个县市革命史略和同鄂东南大事记脉脉相关的 220 名县团级以上知名烈士生平事迹。
此外,园内还有高 3 米的彭德怀塑像,基座镌刻有彭德怀同志 “谁敢横刀勒马,唯我彭大将军” 的伟大形象,塑像两边是占地达 10 亩的桂花林和腊梅林,象征彭老总刚直不阿的性格。还有烈士纪念堂、正气亭、浩然亭等设施,每一处都承载着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与敬意,让前来参观的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铭记先烈们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传承和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龙港革命旧址位于湖北省阳新县西南部的龙港镇,地处湖北的阳新、通山和江西的武宁、瑞昌 4 县交界处,这里保存着鄂东南特委、龙燕区苏维埃旧址和彭德怀旧居等革命旧址 70 余处,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底蕴,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重要的历史见证。
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 16 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 19 处,12 个旧址集中分布在龙港镇区 600 米长的老街 —— 红军街,2001 年,龙港革命旧址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追溯历史,1927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在龙港领导秋收起义,实行工农武装起义。1929 年至 1930 年,李灿、何长工、彭德怀率红五军先后进驻龙港,开创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此后,直属中央的鄂东特委、隶属中共湘鄂赣省委的鄂东南特(道)委先后在龙港设立,领导湘鄂赣边境地区 21 个县(市)的革命斗争,龙港也成为了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云集党、政、军、工厂、学校、医院、银行、商店等 48 大机关,被誉为 “小莫斯科”。
在这些旧址中,保留着大量当年的标语、壁画等遗迹近百幅,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比如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其修建在中共鄂东南特委遗址上,馆内陈列着诸多与革命相关的文物、资料,生动展现了当年革命斗争的场景和历史脉络;龙港烈士陵园里,安息着众多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还有彭杨学校等旧址,见证了当时为培养革命人才所付出的努力。这些旧址共同构成了一个鲜活的革命历史博物馆,让人们能够走进那段历史,深切体会到红军精神的内涵,传承红色基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石田古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据说伍子胥曾在这里留下了足迹,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而且,诸多文人墨客也曾在此留下墨宝,像苏东坡等大家的痕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仿佛能透过这些遗迹看到当年他们在此吟诗赋词、挥毫泼墨的场景。
景区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致相得益彰,精心设置的古驿之路,蜿蜒曲折,仿佛能带领游客穿越时空,回到古代,感受那时候的交通往来和风土人情。沿着古驿之路前行,周边的山水、花草树木都像是历史的见证者,静静伫立。
而花果山游乐场的设置,则为景区增添了别样的趣味和活力,无论是亲子游玩,还是年轻人寻找欢乐,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娱乐项目,让游客在感受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休闲放松的惬意时光。整个石田古驿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游玩需求巧妙融合,成为了阳新县别具一格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探寻历史韵味,享受美好时光。
阳新屯鸟汤堪称当地美食中的一绝,阳新屯鸟是一种似鹅非鹅,似鸭非鸭的鸭科家禽,体重比鸭大比鹅小,是国内外少见的名、特、优产品,也是阳新的地理标志特产。其羽毛洁白,额头如鹅,脚掌似鸭掌,肉质鲜嫩弹牙,为这道汤品奠定了绝佳的食材基础。
阳新屯鸟汤之所以令人称赞,关键在于传承的古法烹制。先将屯鸟仔细处理干净,剁成大小均匀的块状,冷水入锅,加入适量料酒去腥,待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捞出后用热水冲洗干净备用。接着,在炒锅中加入少许植物油烧至温热,放入屯鸟块大火翻炒,这一步能让汤品增香去腥。然后,把屯鸟块倒入炖锅,倒入足量的开水,再加入提前泡软洗净的干香菇、红枣、干榛蘑以及姜片等配料,盖上盖子先用大火烧开,随后转中小火慢炖约 2 小时,直至屯鸟块软烂,汤汁浓郁,最后适量加盐调味即可出锅。
整个熬制过程需慢火细炖,让屯鸟的营养成分充分释放到汤中。炖好的阳新屯鸟汤汤色清澈,香气扑鼻,入口温润,每一口都融合了屯鸟肉的鲜美、香料的醇厚以及各种食材的精华,暖身更暖心,有着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益五脏、补虚损等功效,对于身体虚弱、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状还有比较好的调理作用,是餐桌上的滋补佳品,足以慰藉疲惫的身心。
阳新银鱼是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美味礼物,因其生长在水质优良的环境中,比如仙岛湖,所以品质上乘。银鱼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银白,骨软可食,本身就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材,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是上等滋养补品,具有益脾、润肺、补肾、去虚等功能。
制作银鱼炒鸡蛋这道菜,首先要将银鱼洗净,去除多余水分,用少许盐和料酒腌一会儿,以去除腥味。接着把鸡蛋打散,加入适量盐调味,再将小葱切细,混入蛋液中。然后锅中倒入食用油,中火加热,放入腌好的银鱼进行翻炒,待银鱼慢慢变成白色,鱼肉收缩后,感觉炒得差不多了,便可将火调小一点,倒入蛋液。此时不用等到蛋液完全凝固,可以把锅端起来稍转一转,让上面的蛋液流出来,不断翻炒几下,让鸡蛋均匀地裹在银鱼上面,保持蛋嫩黄嫩黄的状态,避免出现焦干、焦黄、硬邦邦的情况,最后起锅装盘,撒上些许葱花点缀即可。这样炒出来的银鱼炒蛋,鲜而不腥,鸡蛋的嫩滑与银鱼的鲜嫩完美融合,口感滑嫩鲜香,令人回味无穷。
湖北的熏味、腊味美食向来别具风味,有着独特的魅力,阳新熏猪蹄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熏猪蹄的制作工艺较为讲究,先是精选新鲜猪前蹄,仔细去除细毛,用清水浸泡 12 小时左右(每 6 小时换一次水),接着准备汤料(通常由猪大骨、鸡架、肉皮等熬制而成),汤料焯水后加水煮 2 小时,捞出骨头留骨汤,放入药包(包含白芷、山奈、砂仁等多种香料)、葱姜等,吊制好卤汤,再下入洗净的猪蹄,大火烧开后用小火卤 2 小时,然后停火焖 2 小时。
卤好之后,便是熏制环节,在铁锅内放好箅子,加入熏料(如白糖、茶叶、花椒等按一定比例混合),大火烧至冒浓烟,将卤好的猪蹄放在箅子上,熏制 1 分钟左右至上色便可取出。上桌前可用刀切小块,方便食用。经过这样精心制作的熏猪蹄,蒸软之后,那独特的熏肉香味瞬间弥漫整个屋子,咬上一口,猪皮弹牙异常,里面的蹄膀肉细嫩紧致,脂肪极少,越嚼越香,让人回味无穷。而且这类腊味食材还可以用来打火锅,腊羊肉、腊排骨、腊鸡、腊鸭等与熏猪蹄一起煮在火锅里,热气腾腾,各种腊味相互交融,别具一番风味,若是没尝过,可算是错过了湖北美食的一大特色。
豆油皮是一道凝聚了传统工艺与丰富营养的美食,它是由优质黄豆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先是将黄豆用水浸泡,使其吸收水分变得饱满,然后磨成浆,煮沸后的豆浆静等 8—9 分钟,表面会结出一层软皮,将这层软皮揭起挂在竹竿上风干,之后用水适当喷雾回软,停 10—15 分钟后摊平,便可收藏包装了。
豆油皮富含蛋白质、氨基酸,是补充营养的优质选择,对体质虚弱、营养不良等人群尤为适宜。在食用方面,凉拌豆油皮是阳新当地常见且受欢迎的吃法。把豆油皮切成丝,放入开水里焯过捞起备用,搭配上切好的黄瓜丝、泡发好的木耳等,再将盐、生抽酱油、油辣子等调料倒入碗中调制成汁,倒入装有食材的大碗中拌匀即可。凉拌后的豆油皮口感细腻,豆香十足,清爽可口,常常出现在当地居民的餐桌上,是一道老少皆宜的美味佳肴。
阳新湖蒿又名黎蒿,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蔬菜。它生长在湖边等湿润的环境中,茎秆碧如玉针,颜色亮白,杆茎粗长,口感脆嫩,有着一股特别的清香味道。
而湖蒿与腊肉搭配,堪称经典组合。制作时,将腊肉切成薄片,放入锅中煸炒出油香与腊香,再加入掐成一寸长左右的湖蒿茎秆一起大火快炒,无需过多的调料,就能让这道菜清香四溢,回味悠长。湖蒿的清爽脆口与腊肉的醇厚咸香相互映衬,形成了绝妙的口感体验。这道藜蒿炒腊肉不仅在阳新备受喜爱,在 “中国菜” 评选活动中还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江西十大经典名菜,足见其独特的魅力,也成为了人们品尝阳新美食时不容错过的一道佳肴。
芋头圆在阳新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当地过年时必吃的传统美食,寓意着团团圆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浓厚的民俗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