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铁山区简介

2024-12-17

一、铁山区名字的由来

(一)因铁矿得名

铁山区,位于湖北省黄石市西部,这座充满独特韵味的城区,其名字的由来与丰富的矿产资源紧密相连,因盛产铁矿石而得名。

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勤劳的双手,在这里开始了掘矿冶炼的活动。在悠悠历史长河中,铁矿资源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持续散发着耀眼光芒,不断影响着这片区域的发展轨迹。从古代起,这里的铁矿开采就初具规模,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围绕着铁矿资源繁衍生息,发展出了相应的产业。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变迁,铁矿始终是这片土地上的重要财富,也使得此地因矿而兴,名声渐渐传开。

到了清末时期,湖广总督张之洞独具慧眼,看到了此地铁矿资源蕴含的巨大潜力,在这里建设了当时规模堪称东亚之冠的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铁矿 —— 大冶铁矿。这一举措,不仅让铁山的铁矿开采迈向了更为规模化、现代化的阶段,更是让铁山成为了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摇篮,吸引了无数的目光,也进一步奠定了它因铁矿而闻名的地位。可以说,“铁山区” 这个名字背后,承载着千年来铁矿开采冶炼的厚重历史,见证了这片土地因矿产资源而蓬勃发展的光辉过往。

(二)历史沿革中的名称变化

铁山区所处地域有着极为丰富且复杂的历史沿革,其名称在不同朝代也历经诸多变化,展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

早在新石器时期,铁山这块土地上就已经有人类生活、繁衍,开启了这片土地上人类活动的序章。夏商之时,铁山归属于荆州之域,是当时较大地域范围内的一部分。到了周时,其地域范围纳入楚国境内,受到楚国的管辖。

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 278 年),此地处于南郡境内;公元前 224 年,秦始皇分楚地为四郡,江畔这一片属于南郡,铁山便成为南郡属地。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 年),汉分南郡置江夏郡,统辖 14 县,其中包含鄂县、下雉县等,此时铁山所在之地就在鄂县境内。

三国时代,局势多变,后汉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公元 221 年),吴王孙权自公安迁鄂,将鄂改名为武昌,并割鄂之南建立阳新县,以武昌、下雉、阳新、柴桑、沙羡、浔阳 6 县为武昌郡,铁山地域便处于武昌郡境内。魏黄初四年(公元 223 年),孙权又将郡治迁至夏口(今汉口),把武昌郡改名为江夏郡,铁山相应地就处在江夏郡境内了。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 280 年),再度将江夏郡改回为武昌郡,武昌、鄂县、阳新、沙羡等 7 县归属于此郡,铁山依旧在武昌郡的管辖范围之内。东晋安帝义熙元至五年(405 - 409 年),下雉县并入阳新县,江夏郡又改为武昌郡,铁山便属武昌郡阳新县管辖,在这一阶段其隶属关系发生了相应变动。

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时,铁山的隶属关系均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变动。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 年),江夏郡改为鄂州,阳新县也被改名为富川县,铁山随之隶属于鄂州富川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 年),富川县又被改名为永兴县,铁山也就处在鄂州永兴县所辖范围之中。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年),鄂州被变更为江夏郡,铁山自然就属于江夏郡永兴县所辖了。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江夏郡再次变回鄂州,铁山依旧在鄂州永兴县境内。唐哀帝天佑二年(905 年),吴国(吴王杨行密)把永兴县和武昌县划出一块地盘,设置青山场院进行大规模采矿、开炉冶炼,此时铁山归鄂州吴国所管辖。

五代十国时期(907 年~960 年),铁山先是属于吴国所辖,而后随着局势变化又归属于唐国所辖。

宋乾德五年(967 年),此地定名为 “大冶县”,铁山便成为大冶县四会乡所辖区域。元、明、清三代,铁山一直都在大冶县四会乡的管辖之下,长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基层行政归属。

民国二十一年,大冶县划分为 10 个区,铁山属于大冶县第 10 区,管辖着铁山、金桥、南河、松山、鳌山 5 个堡。1932 年,大冶县建立苏维埃政府,铁山所在区域属于大冶县盛碧区(原第三、第十区),所管辖的堡数量增加到了 13 个,涵盖铁山、金桥、南河、松山、鳌山、杨泽、桐城、杨岭、凤凰、七花、泉矿、吕甫、长虹等。

民国三十八年(1949 年),大冶县设置 3 个区、15 个乡以及 2 个镇,铁山成为大冶县铁麓乡。1949 年 5 月 1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黄镇,不久后,经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湖北大冶特区办事处直属中原临时人民政府。1949 年 10 月,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矿特区人民政府。1950 年 8 月 21 日,省辖黄石市成立,黄石港由黄石市管辖。

直至 1979 年 4 月,铁山区(县级)正式成立,后来又在 2019 年 4 月与黄石开发区实施一体化发展改革,发展至今,承载着悠久历史记忆,不断续写着新的篇章。

二、铁山区的人口概况

(一)不同时期的人口数量

铁山区的人口数量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了相应的变化态势,这些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区域发展的诸多情况。

早在 1996 年,铁山区面积为 25 平方千米,彼时人口约 6.2 万人,下辖 2 个街道、1 个镇,区政府驻铁山大道,当时的人口分布在各个街道与镇中,人们围绕着本地的铁矿产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生活,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生活聚居区域。

到了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之时,铁山区总人口达到了 66469 人,其中铁山街道有 36067 人,盛洪卿街道有 16315 人,铁山镇有 14087 人。可以看出,铁山街道的人口相对更为集中,这或许与它处在区域核心位置,商业、生活配套更为完善,并且与铁矿开采等核心产业联系更为紧密有关。

2004 年末,铁山区总人口的数据在湖北地名网记载为 68416 人,黄石政府网记载为 67936 人,虽然存在一定统计差异,但整体人口数量依旧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态势,辖区内辖 2 个街道,共有 16 个社区、5 个行政村,众多的居民生活在这些社区与村落之中,构建起了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

而在 2009 年,铁山区首开全国先河,撤销了铁山和鹿獐山两个街道办事处,实现区政府直管社区,这一行政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口管理与统计等方面的情况。同年 10 月 14 日,熊家境村由铁山区划归东方山景区管委会管辖,使得区域内人口分布有了新的变化。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铁山区常住总人口为 57327 人,对比之前的数据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减少趋势。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部分年轻人可能前往周边更大的城市去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等也可能使得人口流动出现变化,比如一些传统的铁矿产业相关岗位减少,促使部分人口向外迁移等。

从后续发展来看,铁山区的人口数量依旧在动态变化之中,每一个阶段的变化都与当时的产业发展、政策导向以及区域整体的环境变化息息相关,这些数据也成为了研究铁山区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现有人口结构特点

当下,铁山区常住人口展现出了独特的人口结构特点,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活风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年龄结构来看,根据相关统计数据,铁山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例如,在一些社区像九龙洞社区,住户以老年人为主,整个社区 6000 余人中老年人占比较大,而在全区层面,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在黄石市各区县中处于较高水平,这意味着养老保障、医疗服务等针对老年群体的资源需求较为突出,同时也反映出在劳动力供给方面,相较于年轻人口占比高的区域,可能存在一定压力,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或许会受到一定限制。

在性别比例方面,虽然没有极为明显的失衡情况,但整体上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不同社区、街道的男女比例会因产业布局、就业岗位差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不过总体上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内,保障了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以及家庭结构的相对平衡。

城乡分布上,铁山区辖 6 个镇街,既有城镇区域,也有乡村区域。城镇区域往往集中了较多的商业、教育、医疗等资源,吸引着大量人口聚居,像一些社区周边配套完善,居民生活便捷,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而乡村区域则保留着更多的田园风光与传统生活方式,以农业生产以及乡村特色产业为依托,人口分布相对更为分散,不过也有着浓厚的乡土人情和独特的乡村文化氛围。

这种人口结构特点对经济发展而言,老龄化程度高要求在产业规划上更加注重发展适合老年人就业或者能吸引年轻人回流的产业,比如康养产业、特色旅游服务业等;性别比例的情况提醒着在就业岗位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男女适配性,保障就业公平与充分;城乡人口分布特点则促使政府在资源配置时要兼顾城镇与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在社会生活风貌方面,老年人居多使得社区文化活动更多地倾向于符合老年人兴趣爱好与身体条件的形式,像广场舞、老年健身活动等较为常见,营造出一种祥和、慢节奏的生活氛围;不同的城乡生活场景也让整个铁山区既有城镇的热闹与便捷,又有乡村的宁静与质朴,二者相互交融,共同塑造出了铁山区独特的人文气息和生活画卷。

三、铁山区的旅游景点

(一)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这一极具标志性的旅游胜地,在中国矿山旅游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可是中国首座国家矿山公园,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独特的景观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其开采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三国时期,这里便开启了铁矿的开采历程,迄今已有 1700 多年之久。岁月流转,历经多个朝代的变迁与发展,它始终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到了 1890 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独具慧眼,看到了此地蕴含的巨大潜力,在这里建设了当时规模堪称东亚之冠的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铁矿 —— 大冶铁矿,成为了汉阳铁厂的原料基地。此后,大冶铁矿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1908 年,它更是成为亚洲最早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 汉冶萍公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冶铁矿成为了华中地区的 “钢铁粮仓”,源源不断地为国家的建设输送着资源。

在大规模的开采过程中,这里留下了震撼世人的独特景观 —— 亚洲第一采坑。自 1958 年投产到 2005 年结束露采,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坑累计剥离岩石 3.64 亿吨,采出铁矿石 1.34 亿吨,如此巨大的开采量,造就了这一气势恢宏的矿冶大峡谷,其形如一只硕大的倒葫芦,落差高达 444 米,有着世界第一高陡边坡,还拥有亚洲最大的硬质岩复垦基地,被誉为 “亚洲第一天坑”,站在坑边俯瞰,那种壮观与震撼之感难以言表,仿佛能看到历史的车轮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深深印记。

而如今的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矿山遗址,更是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园内设有科研价值极高的 3 个珍稀矿业地质遗迹以及 2 个珍惜矿业活动遗址,让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矿业发展的脉络。新游客中心建筑面积 3100 平方米,二楼的 “矿铁科学文化馆” 展示空间达 1600 平方米,通过声光电以及图片、文字、实物展示,还有互动区域等形式,全方位集中展示了 “铁的发现和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是极为理想的科普研学场馆,为前来参观的学生、游客等普及矿冶知识,传播矿冶文化。

同时,这里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游乐设施,满足不同游客的游玩需求。1890 矿乐谷由无动力、动力游乐设施、钢铁意志拓展、开山劈地广场、商业街五部分组成,为亲子客群提供了欢乐的游玩天地;七彩滑道全长 134 米,设有 4 组滑道(2 宽、2 窄),游客可以坐在单人气胎上体验风驰电掣般的感觉;激情卡丁车现有 6 台,跑道全长 520 余米,喜爱赛车刺激的游客可以在此尽情驰骋,感受速度与激情;矿洞过山车轨道全长 260 米,共 4 节车箱,满载搭乘 14 人,短短 1 分钟左右的体验时长,却能给游客留下深刻且难忘的印象,让人们在游玩中感受矿山的别样魅力。

总之,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就像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将千年来的矿冶文化娓娓道来,又像是一座欢乐的游乐场,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与新奇体验,已然成为了黄石铁山区一张熠熠生辉的旅游名片。

(二)熊家境风景区

熊家境风景区宛如一颗隐匿在山林间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且迷人的魅力,让每一位踏入这里的游客都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沉醉在它的美景之中。

这里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山水相依,绿意盎然。踏入这片区域,四周被清新的空气和繁茂的植被所环绕,仿佛连呼吸都变得格外舒畅。海拔 460 余米的它,西傍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东依东方山,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优势。漫步其间,从走马坪到板栗林,从东方山水库到油茶林,从罗汉泉到百年皂荚树,每一处景致都像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画卷,古朴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绿树成荫之间,和谐而美好,勾勒出一幅令人心旷神怡、悠然闲适的田园山水画卷。

其中,那千年古银杏更是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海桑田,它像一位慈祥的老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在四季更替中展现着不同的风姿,春日里吐露新芽,带来勃勃生机;夏日枝叶繁茂,撑起一片清凉;秋日金黄的叶片随风飘落,宛如一场金色的雨,美得如梦如幻;冬日在寒风中傲然挺立,尽显坚韧之态。而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则像是一条蜿蜒在山林间的丝带,引领着游客穿梭在这丛林美景之中,开启一场惬意的丛林寻美之旅。沿着步道前行,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欣赏沿途的自然风光,听着鸟儿的欢歌,闻着野花的芬芳,感受着大自然的温柔抚摸,让人心旷神怡,所有的烦恼都被抛诸脑后。

熊家境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曾是红巾军抗元的古战场,那赤褐色岩石垒成的东西走向城墙,依旧气派非凡,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金戈铁马、壮志豪情,让人不禁遥想往昔英雄儿女们在此奋勇抗敌的场景。还有诸如仙履日暄(仙人晒鞋)等景点,每一处都承载着美丽动人的传说,像铁拐李被这里的山水风光所迷住,却因匆忙赴王母蟠桃会而忘了取走晾晒在大石上的湿鞋,这些传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能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在这里,游客可以尽情享受惬意休闲的时光。无论是在阳光明媚的白天,沿着山间小道漫步,欣赏如画美景;还是在夕阳西下之时,与当地居民一起聚集在形似 “大南瓜” 的标志建筑旁,或坐或卧,享受着轻柔拂面的凉风,脸上洋溢着满足与惬意;亦或是夜幕降临后,看着流浪矿山的灯光亮起,霓虹灯闪烁,与不时传来的欢声笑语和歌声交织在一起,感受这夜晚的活力与热闹,都别有一番滋味。

如今的熊家境社区已华丽转身,荣获了中国最美丽特色旅游乡村、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村、湖北省生态村、湖北省宜居村、荆楚最美乡村、生态黄石最美乡村、黄石绿色示范村等 50 余项荣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它的独特魅力,已然成为人们休闲旅游、放松身心的绝佳去处。

(三)其他特色景点

1. 东方山水库

东方山水库坐落在黄石市铁山区东部,位于东方山西山腰处,地理位置独特,像是一颗晶莹剔透的明珠,镶嵌在这片丛林大地之上,散发着别样的光彩。

它始建于 1975 年 9 月,当时由黄石市郊区组织东方和铁山两公社共同兴建,不过由于初期施工质量欠佳,出现了漏水的情况,导致工程在 1978 年被迫停工。但人们并未放弃,经过不懈努力,于 1982 年 8 月再次动工,直至 1984 年 5 月终于竣工。这座水库高达 33.17 米,坝顶宽 7.6 米,长 140 米,是一座土石混合坝,其承雨面积达到 1.54 平方公里,总库容量为 123 万立方米,规模虽算不上宏大,却有着不容忽视的综合功能。

从外观上看,东方山水库四周皆山,山峦重叠,郁郁苍苍,四季晨昏景色各异,各有千秋。清晨时分,山间云雾缭绕,水库在雾气的笼罩下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一般;白日里,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清澈见底的湖水可以看到鱼儿在其中自在游弋;傍晚夕阳西下,余晖给整个水库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美得让人陶醉;而到了夜晚,在月光和星星的映衬下,又显得静谧而祥和。

它不仅是一处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更是具备着灌溉、防洪、养殖、旅游等诸多实用功能。在灌溉方面,它为周边的农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农作物,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在防洪上,它能够有效地调节水量,在雨季时蓄积雨水,减轻下游地区遭受洪水侵袭的风险;同时,水库内还适宜开展水产养殖,产出的各类水产品丰富了人们的餐桌;而作为旅游景点,它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欣赏这高山出平湖的壮美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处宁静的休憩之所。

2. 鹿獐山公园

鹿獐山公园犹如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铁山区的城区中心,承载着当地居民的诸多美好回忆,也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散发着独特的人文与自然魅力。

走进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郁郁葱葱的林木,它们像是一把把绿色的大伞,在不同的季节里展现着各异的姿态。春日里,嫩绿的新芽冒出头来,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夏日枝叶繁茂,为人们遮挡炎炎烈日,带来丝丝清凉;秋日金黄的树叶随风飘落,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冬日里,虽略显萧瑟,但枝干的轮廓在阳光下也别有一番韵味。沿着登山石阶拾级而上,在攀登的过程中,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欣赏沿途的自然景致,感受着山林间的宁静与美好。

而公园山顶的鹿峰阁更是一大亮点,这座古色古香的高塔矗立在山巅,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它不仅是公园内的标志性建筑,更是整个铁山区的重要地标之一,从远处眺望,便能看到它挺拔的身姿。登上鹿峰阁,极目远眺,城区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车水马龙的街道、错落有致的建筑,与周边的自然山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城市画卷。

鹿獐山公园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人们日常休闲散步、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首选之地。清晨,老人们在这里打太极、练剑,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傍晚,年轻人在这里跑步、聊天,释放一天的疲惫;到了周末或是节假日,更是有许多家庭带着孩子前来游玩,享受亲子时光。

这里还流传着不少人文故事,为公园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比如 “独臂拳王” 尹德甫,作为孔门拳第十一代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孔门拳的传承者,他在鹿獐山公园塔楼围栏柱子上单腿站立,日复一日地练习,还在此开设武馆,教徒授艺,带出了 3000 多名弟子。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热爱武术的人,也让鹿獐山公园多了一份别样的精气神,吸引着更多人前来探寻它背后的故事,感受这份独特的人文氛围。

四、铁山区的特色美食

(一)香椿系列美食

铁山区有着丰富多样的特色美食,其中以香椿为原料制作的各类美食堪称一绝。在这片土地上,香椿被巧妙地运用,制成了香椿酱、香椿面、香椿茶、香椿酥饼等让人垂涎欲滴的佳肴。

香椿在铁山区有着广泛的种植基础,当地不少村落都将香椿作为重要的特色产业来发展。比如大王镇江垅村,那里有着百亩香椿基地,每到春耕时节,村民们便忙着给香椿锄草、施肥,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而且,为了保障香椿产业的良好发展,各方都齐心协力,从完善产业路,到落实保鲜库、制冰间,大家目标明确、干劲十足。在其他一些村庄,香椿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像大王镇的六个村,香椿种植已达到了 2000 多亩,并且正在朝着 “种植香椿 5000 亩” 的目标奋进,合力打造 “香椿小镇” 呢。

铁山区的香椿产业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更是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像湖北椿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政府的推动以及相关科研力量的助力下,不断发展壮大。该公司先是解决了香椿种植的品种问题,种植面积从最初的 90 多亩逐步发展到如今的 700 多亩,还开发出了多个当家品种。同时,他们还建起了深加工生产线,注册了 “鑫椿缘” 商标,加工生产出的香椿酱等产品,凭借着优良的品质,先后获得了第 15 届世界森林博览会金奖,连续两年获得湖北十大农副产品品牌,产品销往各地,与众多批发市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务工岗位,增加了村民收入,带动了地方经济蓬勃发展,让香椿成为了铁山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张亮眼名片。

(二)传统风味小吃

1. 荷包蛋米酒

荷包蛋米酒在铁山区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承蒙名师亲传,制作工艺独特,配料讲究,采用久制甜酵,精选糯米,再搭配上精制桂花,使得其风味别具一格。

制作这道美食时,先将糯米经过根霉(还有少量的毛霉和酵母)发酵,在发酵过程中,淀粉转化为小分子的糖类,蛋白部分分解成氨基酸和肽,脂类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结合状态也发生变化,不仅提高了营养功能,还产生了诸多风味物质,让口味得以大大提升。做好的米酒酒香浓郁,甜而不腻,口感香甜扑鼻,润泽爽口,入口即化,给人带来与众不同的味觉享受。

在当地的饮食文化中,荷包蛋米酒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是早餐时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还是作为日常的甜品小吃,慰藉味蕾,它都是人们的心头好,承载着铁山区人民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对传统美食的深厚情感,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

2. 牛肚热干面

牛肚热干面可是铁山区极具特色的传统面食,它创于 1974 年,有着深厚的师承渊源,传承自家族餐饮,家母是 “德记” 餐馆名厨,有着独特的风味与制作工艺。

制作热干面时,选用上等面粉,精心调配,使得面粗细适中,面条劲道,口感柔软又爽口。在调料的搭配上更是讲究,配上特别的芝麻酱和多种调料,再加入自家秘制的高汤,将其充分拌匀,那味道鲜香无比。而牛肚热干面更是店内一绝,所选用的牛肚都是新鲜的食材,经过切丝处理后,配上十几种调味料,用铁锅干烧而成,牛肚的醇厚与热干面的鲜香完美融合,那滋味令人回味无穷,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它作为地方特色面食,彰显着铁山区独特的饮食风味,也是众多食客来到此地必定要品尝的美食之一,承载着当地的美食记忆与饮食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