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黄石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679号
2024-12-17
西塞山区的得名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紧密的关联。从历史地理角度来看,西塞山区地处吴楚分界之处,其地势形态仿若关塞,这样特殊的地理特征使其拥有了 “西塞” 之名。
早在三国时期,这里就是吴国的西部要塞,当时天下三分,各方势力割据,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西塞山区所在方位,恰是吴国防御西部的关键地带,起着阻挡外敌、守护疆土的重要作用,凭借这样的战略地位,它被视作吴国西面的重要关塞,“西塞” 之称也就逐渐流传开来。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尽管所属区域等情况有所变化,但它处在关键分界地带、有着类似关塞地形这一特点始终较为突出,持续影响着人们对它的称谓认知,最终使得 “西塞” 之名与这片区域紧密相连,进而在后来演变成了西塞山区这一名称,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记忆与地域特色。
诸多古代典籍中都对西塞山以及西塞山区的名字由来有着相关记载,为我们了解其命名渊源提供了有力依据。
比如《读史方舆纪要》中载有,因西塞山区状若关塞,且处于吴楚分界处,故而得名。这部典籍着眼于地理形势与区域划分等因素,点明了西塞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的名称。《水经注》里也提到了西塞山,“山连延江侧,东山偏高,谓之西塞。东对黄公九矶,所谓九圻者也,于行小难,两山之间为阙塞”,从山川走势、相对方位以及行船难易等角度描述了西塞山的地理样貌,因其呈现出两山之间如阙塞般的形态,所以被叫做西塞山,而西塞山区也自然因这座标志性的西塞山而得名。
从这些典籍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地域命名是有着严谨考量的,往往会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所处方位以及在区域中的功能等诸多因素。像西塞山区,凭借其处在吴楚交界,又有着类似关塞的地形,扼守一方,在古人的认知里就成为了一个有着鲜明地域特征的地方,反映出当时那片区域的军事、交通等人文环境特点,也让 “西塞” 之名在历史长河中被不断记载、传承,成为了如今西塞山区名称的重要源头。
西塞山区的人口数量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诸多变迁,不同时期的普查数据直观地展现出其变化轨迹。
回溯到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当时的石灰窑区(也就是后来的西塞山区)常住总人口为 244035 人,下辖各个街道、镇、乡都有着不同规模的人口分布,比如下窑街道有 26754 人,上窑街道为 32879 人,陈家湾街道达 49695 人,石料山街道有 56503 人,黄思湾街道为 43120 人,河口镇有 19103 人,西塞山乡有 13804 人,黄荆山乡则是 2177 人。
到了 2010 年,虽然没有给出各具体辖区的详细数据,但从整体来看,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等因素影响,人口数量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趋势。
而在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西塞山区常住人口为 197217 人。对比第六次人口普查,西塞山区的常住人口呈减少趋势,减少了 36501 人。从整个黄石市来看,下辖的 6 个县级行政区中,西塞山区和部分区县一样出现了常住人口负增长的情况,不过黄石市整体人口还是略有增加的。
西塞山区人口数量的变化背后有着复杂的城市发展与经济建设等因素。从城市发展角度而言,早期作为老工业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发展吸引了大量劳动力涌入,人口得以聚集增长。例如,众多的工厂企业为居民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周边地区的人们纷纷来到西塞山区工作生活,使得人口数量不断攀升。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工业面临转型升级,部分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减少,就业岗位的变化导致部分人口外流去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同时,经济建设方面,黄石市其他区县也在不断崛起发展,像阳新县虽然当下经济体量一般,但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良好的人口结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人口也有着一定的吸纳作用;大冶市作为经济强县,长期位列中国百强县,也吸引了不少人才和劳动力前往,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塞山区的人口数量变化。此外,棚户区改造等城市建设举措也使得部分居民进行了迁移安置,在一定阶段影响了常住人口的数据统计。总之,西塞山区人口数量的变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还会随着城市后续的发展继续发生相应变化。
西塞山区的人口结构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当地的社会发展以及资源分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从年龄结构来看,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0-14 岁占比 14.1%,15-59 岁占比 61.53%,60 岁以上占比 24.36%,65 岁以上占比 17.88%。可以看出,西塞山区已经步入老龄化阶段,且老龄化程度在黄石市的几个市辖区中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像与黄石港区对比,黄石港区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 20.58%,而西塞山区这一比例更高。这样的年龄结构意味着在社会发展方面,养老服务、医疗保障等针对老年群体的相关产业和服务需求日益增大,例如社区需要配备更多的老年活动设施、建设更多的养老服务场所等,以满足老年人日常休闲娱乐、康养护理等需求。同时,劳动力资源相对占比在减少,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会产生一定限制,未来的产业发展更需要朝着技术密集型、创新驱动型等方向去转型,以提高单位劳动力的生产效率。
在性别比例方面,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男性人口占比 50.91%,女性人口占比 49.09%,男女比例为 103.71,整体处于合理区间范围,但相较于一些其他区县,如大冶市男性人口比例为 52.92%,女性人口比例为 47.08%,人口性别比高达 112.4,西塞山区的性别结构相对较为均衡。不过,在一些具体的行业领域,性别差异还是会有所体现,比如西塞山区商业综合体从业人员中年轻女职工占比达 90% 左右,这就需要在企业管理、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考虑到性别因素,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例如根据女职工的特点合理安排工作岗位、提供相应的生育保障等福利措施。
从城乡分布情况来讲,西塞山区全境东西长 22.9 公里,南北宽 9.945 公里,总面积 112.39 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 49.95 平方公里,城郊 62.44 平方公里。城区相对集中了较多的人口,有着较为完善的教育、医疗、商业等资源配套,像八泉街道作为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度高,同时也承载着主要的经济、文化等活动功能。而城郊地区人口分布相对稀疏一些,在资源分配上,城区需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紧张的压力,例如解决好城区学校学位紧张、医院就医排队等问题;城郊地区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促进城乡人口分布更加合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比如加强城郊的交通道路建设,完善水电供应等基础保障,让城郊居民也能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务。
总之,西塞山区的人口结构特点是当地在制定社会发展规划、进行资源分配等工作时必须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只有契合人口结构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推动区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西塞山风景名胜旅游区坐落在黄石市东部,三面环江,唯有一脉纤立山梁与千里楚山相接,素有 “长江中下游门户” 之称。它壁立江心,横山锁水,危峰突兀,雄奇磅礴,易守能攻,是长江第一要塞。其海拔达 176.5 米,周长 18.5 千米,山体规模颇为壮观,巍峨耸立在江水之畔,彰显出一种雄伟豪迈的气势。
站在山脚下仰望,西塞山的山峰直插云霄,山体的岩石纹理清晰可见,仿佛是岁月镌刻下的印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沿着山间小道攀爬,身旁的树木郁郁葱葱,四季变换中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春日嫩绿清新,夏日枝叶繁茂,秋日金黄绚烂,冬日则银装素裹,别有一番韵味。而当登上山顶,极目远眺,那波澜壮阔的长江尽收眼底,江水奔腾不息,环绕着西塞山,山水相依,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江面上船只穿梭往来,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与西塞山的硬朗之美相互映衬,展现出一种刚柔并济的独特景致。
从东汉年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这里更是发生了百余次较大规模的兵争,著名的战例有 “孙策攻黄祖”“周瑜破曹操”“刘裕走恒元”“李自成大战清军”“铁索横江” 等,这些历史事件也让西塞山的自然景观更添一份厚重与沧桑,仿佛每一寸土地、每一块山石都见证过曾经的烽火硝烟,承载着无数的英雄传说,吸引着后人前来探寻它独特的自然与历史交织的魅力。
西塞山风景区内名胜古迹众多,每一处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观赏价值。
桃花古洞位于西塞山北侧临江的陡壁间,洞高约 3 米,上圆下方,形如庙门,入内 2 米处被钟乳石封闭。洞门刻有 “桃花古洞” 四个字,1985 年,去古洞必经之险道 “一线峡” 被拓宽,并安装了 90 米长的铁链护栏,以保障游客安全,洞下便是古钓鱼台。古往今来,桃花古洞就如同一个神秘的历史入口,引发着人们无尽的遐想,想象着曾经有多少文人墨客、隐士高僧在此处避世静修,或是谈诗论道,留下了不为人知的故事。
摩崖石刻也是西塞山的一大亮点,山体东北悬崖之中,曾有不少石刻,如 “飞来船”“鳌鱼石”“虎豹关”“蛟龙窟”“云林得意”“震标仟仞” 以及 “钟崖”“佛掌” 等等,尽管有些已随岁月褪去,但留存下来的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往昔的文化氛围。在西塞山临江面的一块 4 米多高的碑石上,刻有每字见方 1 平方米的 “西塞山” 三个大字,为明朝进士朱其昌手书,由此东移则有明进士吴国伦的 “龙蟠虎踞” 摩崖石刻。而在桃花洞两侧石壁众多石刻中,当代书法家楚图南写的 “西塞山” 三个大字,镌刻在洞左侧江崖壁上,每字见方 5 米,气势恢宏,甚是壮观,站在石刻前,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体会他们当时挥毫泼墨时的心境与情怀。
西塞山铁桩在桃花洞右侧的矶头上,高 8.2 厘米、宽 3 厘米、厚一厘米,铁桩中间有槽,旁边还有一锲,传说是吴王孙皓铁锁横江的遗迹,这小小的铁桩见证了那场激烈的战争,也成为了研究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实物资料,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变迁。
龙窟寺在西塞山东边山下,是唐代遗址,1986 年已部分修复。相传寺内曾栽有一棵明朝留下来的牡丹花,该地一贾姓人家丫头逆主人之意助一穷秀才赴京赶考后屈死,功成名就后的秀才寻恩到此,丫头借牡丹花以表清白,使牡丹花变成洁白芳香、艳色迷人,虽二战期间该花被日本人抢走,但这段故事却流传了下来,为龙窟寺增添了一抹浪漫而又悲壮的色彩,让前来参观的游客在欣赏古寺建筑的同时,也能沉浸在这充满传奇的故事之中。
除此之外,还有北望亭、双观亭、牡丹亭、画廊、元真子钓鱼台、三国古栈道等诸多景点,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西塞山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共同构成了西塞山风景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去探寻、去感受那历经千年沉淀的历史魅力。
在西塞山区内,除了西塞山风景区外,还有不少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景点,比如古钱窖遗址。古钱窖在西塞山东,官至宋朝卫国公的吕文德故宅附近,历史上在此处共有六次古钱窖发现。第一次是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 1598 年)发现一金窖及一墓葬的随葬物品;第二次在明崇祯七年(公元 1634 年)发现一钱窖,方中丈余皆满,钱贯铁线已朽;第三次是清乾隆甲子(公元 1744 年)春,发现一钱窖,坎土长二三里,挖掘时间长达数月;第四次在民国三十三年(公元 1944 年)发现一窖铜钱,被日寇用船满载而去;第五次是 1955 年 5 月,大冶钢厂水利工程指挥部在西塞山下取土时,发现一银窖,出土银 292 锭,共重 133.38 公斤;第六次则是 1967 年 11 月 15 日,维修西塞山下江堤时,发现宋代钱窖,掘出方孔铜钱串近 30 万斤。
这些古钱窖的发现,虽然历经岁月的波折,有的还遭遇了外敌的掠夺,但它们无疑是西塞山区古代繁华的有力见证。从这些出土的钱币、金银等物品中,可以窥探到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货币流通情况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对于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它们承载着往昔的繁荣与昌盛,是岁月留下的珍贵宝藏,等待着人们去深入挖掘和解读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让那段尘封的过往能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西塞山区内除了知名的大型景点外,还有一些自然风光优美的小众打卡点值得一去。
比如黄荆山草甸,尤其是在晴空万里的时节,绿草如茵,尚未褪去底色,便迎来了众多游玩的市民。人们在这里可以尽情地亲近大自然,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微风拂面的惬意。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望着蓝天白云,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能烟消云散。这里非常适合在春夏之交前往游玩,那时的草甸绿意盎然,周边还会绽放着各种不知名的野花,五彩斑斓,如同给大地铺上了一块绚丽的地毯,拍照打卡十分出片。
还有河口刘家大棚旁边的江滩,秋冬时节,江上露出大片滩涂,翠绿的水潭镶嵌其间,形成 “翡翠湖” 奇观。每年 3 月底,蓝天白云下,草长莺飞,“翡翠湖” 又会变身 “大草原”,成为一年四季有着不同景色的网红打卡地。在不同的季节来到这里,都能收获别样的惊喜,欣赏到大自然赋予的独特美景,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此外,夏浴湖也是个好去处,周边山水相映,风景秀丽,有着后山水库、滴水涯瀑布和阚家拢溪流漂流等旅游资源。滴水涯瀑布在丰水季节时,百米瀑布飞挂崖头,轰鸣声播及方圆数里,蔚为壮观。瀑布从高耸的崖壁上倾泻而下,水雾弥漫间景区仿佛披上了一层轻纱,走近瀑布,耳畔传来的水声轰鸣,奏响纯净的自然乐章,能洗涤尘世的喧嚣,让人忘却一切疲惫,尽情享受这美好的自然风光,是周边市民休闲度假、放松身心的理想之选。
黄石港饼是湖北省黄石市的地方传统名点之一,有着 170 多年的悠久历史,在 2011 年 3 月还被商务部评为 “中华老字号”。它的制作原料颇为丰富,包含面粉、芝麻、冰糖、小麻油、金钱桔饼、糖桂花等十几种上等原料。制作过程更是历经了和皮、和酥、制馅、成型、烘烤等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心把控,方能成就这一经典美食。
做好的黄石港饼就像当空的明月,双面都沾满了芝麻,呈现出黄亮的麻色,宛如金子般闪耀夺目。周边则是乳白色,微微鼓起且不沾芝麻,恰似荷叶上的水珠,灵动地滚动却不会落下。用刀将其切开,可以看到麻、皮、馅三层分明,层次清晰如画,色泽鲜明好似宝石一般。凑近闻一闻,浓郁的芝麻清香味扑鼻而来,仿佛瞬间置身于芝麻花海之中,让人沉醉。一口咬下去,松酥爽口,甜润清香,顺气开胃,回味悠长,那独特的风味在舌尖上散开,让人回味无穷,也难怪它能名扬湖北,畅销全国,成为黄石市一张闪亮的美食名片,承载着黄石人民浓浓的家乡情怀,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
印子粑是湖北黄石的一款非遗美食,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制作印子粑时,首先要选取上好的糯米和粳米作为原料,将其浸泡一段时间后,进行磨浆、过滤等多道工序,为后续制作打好基础。
印子粑有甜、咸两种口味,各具特色。甜馅的印子粑,口感可口香甜,制作时会选用如黄花豆、芝麻等原料精心调制馅料,豆沙甜馅是先将黄花豆洗净煮透捣成泥状,滤干水后用文火炒成湿粉状,再加入溶好的黄片糖糖浆和桂花糖等搅拌成粘团状;芝麻甜馅则是把芝麻洗净、滤干、炒香后碾碎,加入切成小颗粒粉状的黄片糖搅匀即可。咸馅的印子粑,吃起来爽口鲜美,像花生咸馅就是把花生去壳炒香退皮后碾碎,加入适量食盐制成。之后把经过处理的原料搓成若干扁圆形的生粑粑,放入糖水中煮熟,捞出倒入糯米粉中搓匀成条状,拧成小团压平,包上甜馅或咸馅,再压入带有各种动植物图案的粑印成形,拍出后用柚子叶、枇杷叶或者粽粑叶(竹叶)垫底,置入蒸笼蒸 15 分钟左右便可出锅。
这些堆成的粑山,晶莹透亮,造型美观,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民间艺术的体现,在当地的传统节日等场合常常能见到它的身影,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在黄石的美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太子豆腐源自湖北黄石阳新县太子镇,在当地颇负盛名,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它之所以能在众多豆腐品类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其久煮不散、煎炒不烂且鲜嫩可口的绝佳口感。
制作太子豆腐需经过选豆、泡豆、洗豆、磨豆、烧浆、起豆油(卷豆油)、起蓝皮、滤浆、点浆、打板、滤水、大包、紧包、压板成型、拆包等十几道繁杂工序。在这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把控都十分严格,比如点浆这一环节,全凭师傅多年积累的经验,放多少石灰膏才能让豆浆恰到好处地凝固,达到老嫩适中、爽滑可口的效果,这可是个技术活。
做好的太子豆腐,表面宛如凝脂,洁白如玉,观之令人赏心悦目。品尝时,那种清淡鲜美的味道瞬间就能溢满口腔,爽口生津,齿颊留香,让人回味无穷。在当地百姓的餐桌上,太子豆腐有着各种各样的吃法,常见的有小葱煎豆腐、黄鱼炖豆腐汤、炒豆腐、肉末焖豆腐、白菜炖豆腐等等,甚至豆腐渣也能被做成豆渣炖白菜、豆渣蒸小鱼等别具风味的菜肴,足见其魅力。它也凭借着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菜品样式,征服了无数美食爱好者的味蕾,成为了黄石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承载着浓浓的家乡味道。
大冶苕粉肉是湖北黄石大冶的一道令人陶醉的特色菜,以苕粉为主料,巧妙搭配,打造出了似肉非肉的独特风味。
制作苕粉肉,首先要选用新鲜的苕粉,经过浸泡、磨浆等工序,让苕粉变得滑嫩可口。接着将处理好的苕粉和肉混合在一起,这其中对火候的要求很高,需要用慢火慢慢烹制。在烹制过程中,要不停地搅拌,直至苕粉变得 Q 弹鲜糯,肉香味四溢,整个过程十分考验制作者的技巧和耐心。
做好的苕粉肉,口感绵软香甜,品尝起来仿佛能感受到肉的丰满,却又没有肉的肥腻之感,它就像一块口感更为细腻的年糕,让人难以忘怀。无论是家庭聚会时的温馨聚餐,还是节日庆典的热闹宴席,苕粉肉都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深受大家的喜爱,承载着大冶人民的饮食记忆和浓浓的生活气息。
阳新屯鸟是湖北黄石阳新县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家禽,它似鹅非鹅,似鸭非鸭,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 “豚”,是当地的一颗璀璨明珠。
阳新人喜爱用屯鸟炖汤,炖煮出来的阳新屯鸟汤堪称一绝。汤鲜味美,香气四溢,那浓郁的香味能飘满整个屋子,让人闻之就垂涎欲滴。屯鸟的肉质细腻如丝,口感鲜美如蜜,越嚼越香,有着独特的嚼劲,仿佛有一种魔力,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阳新屯鸟全身都是宝,不仅肉好吃,它的药用价值也颇高,屯鸟内经能消食化气和治脾胃病;屯鸟血能活血化瘀解毒;屯鸟蛋具有除胸隔肠胃伏热清热降逆之功效,全屯鸟煨汤还可抗肿瘤;屯鸟肥肝富含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是制造多种药物的重要原料;屯鸟羽绒柔软光洁,是珍贵的轻工业原料。因其诸多优点,阳新屯鸟深受阳新人民的喜爱,也成为了当地饮食文化中的标志性特产,在各种场合的餐桌上都常常能见到它的身影,承载着阳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地域特色。
金牛千张,又名金牛皮子,是来自湖北黄石市大冶金牛镇的特产,它有着轻薄却韧性十足的独特特点,好似一位低调的舞者,在舌尖上演绎出千变万化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