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美食地图:不可错过的十大小吃盛宴

2025-04-07

黄石港饼:百年传承的甜蜜酥脆

黄石港饼,作为黄石的标志性小吃,承载着这座城市 170 多年的饮食记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嘉庆年间,由大冶县刘仁八地区刘丰泰杂货铺的糕点师刘合意改良龙凤饼而来,最初被称为 “合意饼” 。同治年间,又因木排商打官司将其作为礼品献给官员和皇帝,获得赞赏并赐名 “如意”,后以产地得名 “黄石港饼”。2011 年 3 月,黄石港饼被商务部评为 “中华老字号”,成为湖北饮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黄石港饼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需用上特制粉、饴糖、碳酸钠、植物油、炼猪油、白砂糖、绵白糖、芝麻屑、冰糖、桔饼、桂花等原料。经过和皮、和酥、制馅、成型、烘烤等多道工序,才能制成这道美味。刚出炉的黄石港饼,麻色黄亮,“起锣弦鼓边” 的独特外形十分吸睛。咬上一口,外皮酥脆,内馅软糯,冰糖的颗粒感带来别样惊喜,金钱桔饼与糖桂花的香气交织,浓郁的天然麻香味瞬间在口中散开,甜润清香,顺气开胃 ,让人回味无穷。无论是作为日常茶点,还是馈赠亲友的伴手礼,黄石港饼都再合适不过。

黄石土豆片:街头巷尾的香辣诱惑

在黄石,走在街头,你总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诱人香气,那便是黄石土豆片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对于黄石人来说,土豆片不仅仅是一种小吃,更是一种融入生活的日常美味,承载着无数人的童年记忆和家乡情怀 。

黄石土豆片的制作方法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土豆需挑选品质上乘的,洗净去皮后切成均匀的薄片,这考验着刀工,太薄容易炸糊,太厚则不易炸透。切好的土豆片要在清水中反复冲洗,去除多余的淀粉,这样炸出的土豆片才会更加酥脆。随后,将土豆片放入热油锅中炸制。随着油温升高,土豆片在油锅里滋滋作响,逐渐变得金黄酥脆,捞出控油。此时的土豆片已经香气四溢,但这还不是最终的成品,真正让它成为黄石特色小吃的关键,是那独特的酱料 。

酱料堪称黄石土豆片的灵魂所在。其制作过程各家都有独门秘方,但大致上是用辣椒、花椒、孜然、大蒜、生姜等多种香料,加上豆瓣酱、甜面酱等酱料,再加入适量的淀粉和水,小火慢熬,熬制过程中不断搅拌,直到酱料变得浓稠,各种香味充分融合。这样熬制出来的酱料色泽红亮,香气扑鼻,既有辣椒的火辣,又有花椒的麻香,还有各种香料的醇厚味道 。

当金黄酥脆的土豆片遇上这独特的酱料,一场味觉盛宴就此开启。酱料均匀地包裹在每一片土豆片上,咬上一口,先是酱料的浓郁味道冲击味蕾,接着是土豆片的酥脆口感,香辣过瘾,让人欲罢不能。除了土豆片,还可以搭配藕片、年糕、火腿肠等食材一起炸制,再淋上酱料,丰富的口感带来更多惊喜。在黄石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土豆片的小摊,摊位前总是围满了食客,大家或是站着,或是坐在小桌旁,尽情享受着这美味的小吃,感受着黄石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

太子豆腐:1700 年的宫廷美味传奇

在黄石的美食版图中,太子豆腐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产于阳新县太子镇,有着 1700 多年的制作历史,堪称黄石饮食文化的活化石,古时更是作为宫廷贡品,供皇室贵胄享用,素有 “荆楚一绝” 的美誉 。

太子豆腐的制作工序复杂,全程采用纯手工制作,凝聚着太子镇人民世代相传的智慧。首先是选豆,这是关键的第一步,优质的黄豆是制作美味豆腐的基础,需颗粒饱满、无虫蛀、无霉变。选好的黄豆要经过长时间的浸泡,使其充分吸收水分,变得饱满圆润,为后续的磨浆做好准备 。

磨豆时,传统的石磨是最佳工具,虽然耗时费力,但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黄豆的营养和风味。随着石磨的转动,浸泡好的黄豆与水逐渐融合,变成细腻的豆浆,散发着浓郁的豆香。豆浆磨好后,要进行煮浆,将豆浆倒入大锅中,用柴火或传统炉灶加热,煮浆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防止豆浆糊底,同时去除豆腥味 。

煮好的豆浆接着进行起豆油和过滤,用特制的工具撇去豆浆表面的油皮,这层油皮口感细腻,营养丰富,可单独食用或用于制作其他美食。过滤则是用细密的滤网或纱布,将豆浆中的豆渣过滤掉,使豆浆更加纯净 。

点浆是制作太子豆腐的核心环节,相当于豆腐制作的 “点睛之笔”。点浆所用的凝固剂多为石膏或盐卤,需严格控制用量和温度,精准的操作才能让豆浆恰到好处地凝固成豆腐脑,这一步考验着制作者的经验和技巧 。

最后是滤水和打包成型,将豆腐脑放入铺有纯棉布的木匣子里,包裹好后放置在桌面,盖上木板,再用重物压制,挤出多余的水分,使豆腐成型。经过这些工序制作出来的太子豆腐,质地细腻,口感滑嫩,观之细若凝脂,洁白如玉;掂之,托于手中晃动而不散塌,掷于汤中久煮而不碎 。

关于太子豆腐成为宫廷贡品,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三国时期,阳新境内遭遇特大洪涝灾害,随后又暴发瘟疫,百姓苦不堪言。吴王孙权率太子孙登前来赈济灾民,太子孙登在施药救治过程中,不幸染上疫病。王贵妃得知后,指点当地百姓用本地井水制作豆腐,让太子食用,同时用观音洞的淤泥涂抹身体,最终太子奇迹般康复,瘟疫也得到了控制。从此,太子豆腐便声名远扬,因其独特的口感和神奇的功效,被列为宫廷贡品 。

如今,太子豆腐的烹饪方式多种多样,能制作出百余种美味佳肴。无论是简单的小葱煎豆腐,还是复杂的豆腐宴,都能让食客品尝到太子豆腐的独特魅力。清蒸太子豆腐,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豆腐的原汁原味,入口即化,清淡鲜美;红烧太子豆腐,外皮煎至金黄,裹上浓郁的酱汁,内里却依旧雪白滑嫩,色香味俱全;还有豆腐酿,将炸好的豆腐果掏空,填入鲜香的肉馅,再经过红烧,肉香与豆香相互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

大冶糊面:故乡味道的温暖慰藉

大冶糊面,原是大冶农村的一种民间食物,虽然外表朴实无华,却凭借独特的口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黄石美食中的佼佼者,深受当地人喜爱,是游子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故乡味道 。

关于大冶糊面的起源,已无从确切考证,但相传它最初是农村家庭为了充分利用剩余食材而创造出来的美食。在物资并不充裕的过去,人们将剩余的面条掰碎,加入各种随手可得的食材,如自家腌制的腊肉丁、菜园里新鲜的蔬菜、自制的豆腐丁等,一起煮成浓稠的糊面,既填饱了肚子,又不浪费食材,没想到这一创新组合,竟成就了一道美味的地方小吃 。

大冶糊面的制作过程独具特色。面条是它的主角,与常规面条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 “短” 字。制作时,需将面条故意弄短,长度大概在 1 - 2 厘米 ,随后就着热锅干炒,直至面条微微金黄,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这一步能让面条增添独特的焦香风味 。接着陆续放入切好的配菜,常见的有鲜嫩的土芹菜、外酥里嫩的豆腐丁、喷香的五花肉丁、Q 弹的苕粉饼丁等,再加入适量的水,让各种食材的味道在锅中慢慢交融 。煮面的过程中,面条会逐渐吸收汤汁,使汤汁变得浓稠,形成独特的糊状物,真正做到面中有糊、糊中有面、糊面相融 。

一碗热气腾腾的大冶糊面端上桌,浓郁的香气便扑鼻而来。糊面的色泽丰富,金黄的面条、翠绿的芹菜、褐色的五花肉、白色的豆腐和苕粉,交织在一起,让人食欲大增 。品尝一口,先是面条的筋道口感,接着是各种配菜的丰富味道,五花肉的醇厚、豆腐的嫩滑、芹菜的清香、苕粉的软糯,相互交织,层次分明 。而糊面的灵魂 —— 金牛麻花,更是为这道美食增添了别样的口感。将酥脆的麻花碎撒在糊面上,吃的时候搅拌均匀,麻花在糊面中吸收了部分汤汁,变得外软内酥,与其他食材搭配在一起,口感丰富多变,让人回味无穷 。

大冶糊面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大冶人民情感的寄托。在大冶,糊面又被称为 “嫁面” 。按照当地的习俗,大冶女子在出嫁前,都会和亲戚好友围坐一圈,一起吃着糊面叙旧聊天 。这一碗糊面,承载着亲人之间的不舍与祝福,也象征着对新家庭生活的美好期许 。对于在外漂泊的大冶游子来说,大冶糊面是故乡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无论走多远,每当回忆起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糊面,心中便涌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在黄石的大街小巷,众多餐馆、早餐店都能寻觅到它的身影,人们或在清晨,用一碗糊面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或在忙碌的午后,用它慰藉疲惫的身心 。

黄石松花皮蛋:时间雕琢的风味珍馐

黄石松花皮蛋,被誉为黄石八珍之一,是黄石极具代表性的特色传统蛋品 ,在黄石人的餐桌上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是日常饮食和节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 。

其制作工艺颇为独特,选用优质鸭蛋为原料,这是制作美味皮蛋的基础,鸭蛋需新鲜、无破损,蛋黄饱满 。接着,将生石灰、纯碱、食盐、红茶叶、柴草灰(含有碳酸钾、氧化钙、氧化钾)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再加入适量的水,制成浓稠的料灰 。把鸭蛋均匀地裹上料灰,放入密封的容器中,经过约两个月的腌制发酵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各种原料相互作用,发生着神奇的化学反应,使鸭蛋逐渐变成松花皮蛋 。生石灰遇水后转化为熟石灰,即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纯碱在溶液中反应生成钙碳酸盐,草木灰中的可溶成分(主要是碳酸钾)也与氢氧化钙相互作用,生成钙碳酸盐和氢氧化钾 。这些碱性物质促使蛋黄和蛋清中的蛋白质凝固变性,形成富有弹性的固体 。而茶叶的加入,不仅为皮蛋增添了一抹淡雅的茶香,还使得蛋体内部产生美丽的松花图案 。

经过特殊加工后的黄石松花皮蛋,外观黝黑光亮,像是被精心打磨过的艺术品 。仔细观察,蛋壳上布满了白色的花纹,这些花纹犹如冬日里的雪花,又似松树的枝叶,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与人工技艺的完美结合 。轻轻剥开蛋壳,蛋白呈半透明的茶褐色,质地细腻,富有弹性,如同一块温润的琥珀 。蛋黄则显示出墨绿或赤棕色,油润且沙绵 。用手轻轻一捏,皮蛋微微颤动,弹性十足 。

黄石松花皮蛋口感丰富,层次分明 。入口时,先是感受到蛋白的爽滑,如同丝绸般在舌尖轻轻滑过 。接着,皮蛋特有的醇厚味道在口中散开,微微的碱香与蛋香相互交融,刺激着味蕾 。再咬一口蛋黄,沙绵的口感带来别样的满足感,浓郁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在炎热的夏日,将皮蛋切成小块,佐以姜醋汁,清新解腻,是一道绝佳的开胃凉菜 。姜的辛辣与醋的酸爽,不仅中和了皮蛋的碱味,还为其增添了丰富的口感 。

在黄石,松花皮蛋的吃法多种多样 。除了直接沾佐料吃,还能制作成皮蛋瘦肉粥 。将皮蛋切成小块,与大米、瘦肉一起熬煮,煮至米粥浓稠,瘦肉鲜嫩 。皮蛋的醇厚、瘦肉的鲜香与米粥的软糯相互融合,每一口都温暖而满足,是早餐的绝佳选择 。此外,皮蛋豆腐也是一道经典菜肴 。将嫩滑的豆腐切成小块,码放在盘中,上面放上切好的皮蛋丁,再淋上用生抽、香油、蒜末、葱花等调制而成的酱汁 。豆腐的清淡与皮蛋的浓郁相得益彰,口感爽滑,味道鲜美 。

大冶苕粉肉:软糯鲜香的奇妙组合

大冶苕粉肉,作为大冶地区极具代表性的特色菜肴,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制作工艺,在黄石美食中独树一帜,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

它的制作原料并不复杂,主要是红薯粉和猪肉,看似简单的食材,却能在大冶人民的巧手下,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先将红薯粉与适量的水混合,搅拌成均匀的糊状,这一步需要掌握好水与红薯粉的比例,水多了,糊太稀,难以成型;水少了,糊太干,口感不佳 。搅拌时要顺着一个方向,让红薯粉充分吸收水分,形成细腻的糊状物 。接着,将切好的猪肉片放入锅中煸炒,直至肉片微微焦黄,油脂渗出,此时,肉香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把炒好的肉片盛出备用,利用锅中剩余的油,将调好的红薯粉糊倒入锅中,迅速翻炒 。随着温度升高,红薯粉糊逐渐凝固,这时候需要快速搅拌,让红薯粉受热均匀,避免出现结块或糊锅的情况 。翻炒至红薯粉完全熟透,形成一个饼状,将其盛出,放凉后切成大小适中的块状 。最后,锅中再倒入少许油,放入蒜末、小米辣爆香,加入青红辣椒块翻炒至断生,倒入之前炒好的肉片和切好的红薯粉块,加入适量的生抽、蚝油、盐、鸡精等调味料,继续翻炒均匀,让每一块食材都裹满酱汁 。出锅前,撒上一把翠绿的蒜苗或葱花,为这道菜增添一抹清新的色彩和香气 。

大冶苕粉肉的口感丰富多样,令人难以忘怀 。红薯粉制成的饼块,软糯 Q 弹,入口即化,既有红薯的香甜,又有自身独特的韧性 。咬上一口,仿佛能感受到红薯在口中释放出的甜蜜滋味 。而搭配的猪肉片,经过煸炒后,外酥里嫩,肉质紧实,肥而不腻 。猪肉的醇厚肉香与红薯粉的香甜相互交融,层次分明又相得益彰 。再加上青红辣椒的微辣、蒜苗的清香以及各种调味料的提味,使得这道菜的味道更加浓郁,口感更加丰富 。无论是作为家庭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还是在餐馆里与亲朋好友共享,大冶苕粉肉都能给人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

金牛麻花:酥脆口感的千年传承

金牛麻花,作为黄石市著名古镇金牛的独特产品,承载着千年的饮食文化,是湖北历史上十大著名小吃之一,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三国时代鄂王城的居民掌握了芝麻制油技术,为麻花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时,油炸食品开始出现,人们从炸 “翻饺” 中获得灵感,经过不断发展,到唐宋时期,金牛麻花已颇具规模 。

金牛麻花的制作工艺独特,是其酥脆口感的关键所在 。首先将适量精制小麦粉、水、矾、碱、盐混合,手工和面至均匀,这一步看似简单,却考验着制作者的手感和经验,要让各种原料充分融合 。和好的面不发酵,放置 15 分钟左右,让面团充分吸收水分,增强韧性 。接着加入少许芝麻、菜油或者色拉油揉搓均匀,芝麻为麻花增添了浓郁的香气,而油则让麻花更加酥脆 。然后用菜刀将面团切成 2 指大小的条状,也就是麻花的胚子 。将胚子搓成 20 - 30 厘米的长条,两头相捏翻花,成型后的麻花坯子就可以下锅炸制了 。炸制时,油温需烧至 180 度左右,也就是冒青烟的状态,切不可过高,否则麻花容易炸糊 。放入麻花坯子后,要用长竹筷不断翻动,使其受热均匀 。大约 15 分钟后,麻花炸至金黄色,便可捞出控油冷却 。麻花起锅后要用密封容器存放,以防软化变质,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其酥脆的口感 。

金牛麻花不仅制作工艺独特,外形和口味也十分丰富多样 。外形上,既有传统的发辫型、剪刀型,其造型古朴,仿佛带着岁月的痕迹;也有令人叹为观止的鸳鸯型、燕子尾型,这些独特的造型展现了制作者的巧思和精湛技艺 。口味上,甜咸俱备,风味各异 。甜味麻花,入口便能感受到浓郁的香甜,甜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咸味麻花则咸香可口,独特的咸香味道刺激着味蕾,越嚼越香,且吃多了也不易上火 。金牛麻花的用途广泛,可煮汤、可炒菜,还可下火锅 。大冶民间巧妇常用金牛麻花制成 “麻花红烧肉”,麻花吸收了红烧肉的汤汁,变得软糯中带着酥脆,与红烧肉的醇厚口感相互映衬,别有一番风味;“麻花糊面” 中,麻花为糊面增添了独特的口感,让糊面更加丰富有层次;“麻花蛋汤” 里,麻花在蛋汤中浸泡后,变得软嫩又不失韧性,蛋汤的鲜美与麻花的香味完美融合 。

金牛麻花的广泛传播,与金牛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 “金牛客” 的经商活动密切相关 。古代金牛处在五县通衢的交通要道,来往客商络绎不绝,商业发达,手工作坊繁荣,为金牛麻花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而自古善于经商的 “金牛客” 散布五湖四海,他们将金牛麻花带到了全国各地 。早在清末民初,金牛人就在汉口、汉阳、武昌三镇的僻街小巷,开有数十家金牛麻花店 。一些在北京、上海、广州做生意的金牛客和在台湾、香港、南洋的海外金牛同胞,也常写信回家索寄金牛麻花 。如今,金牛麻花依然伴随着金牛人的经商热潮涌向四面八方,畅销全国各地,成为鄂东南传统特产,是黄石美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

印子粑:民俗文化的美味载体

印子粑,作为湖北、湖南与江西等地的民俗食品,在黄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是黄石美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

在黄石大冶市南部的 “果城里”(今殷祖、刘仁八等地),印子粑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远近闻名 。这里的印子粑每年制作两次,一次在春节前,一次在二月花朝后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时,家家户户便开始洗米出舂碓,用筛箩筛粉,用粑印制作印子粑 。印子粑分为多种,高粱粑呈红色,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白粑蒸熟后在粑中点红,代表丰收、喜庆和圣洁;还有绿色的印子粑,表示期望来年风调雨顺,禾苗葱壮 。春节时,当地人用蒸粑、煮粑待客,或作为礼品馈赠亲友 。而果城人最隆重的是农历 2 月 18 日到 3 月 3 日的第二次制作印子粑 。

印子粑的制作特别讲究,要达到一白二清三酥的标准 。它以籼米为主,兑进适量的糯米,用碓舂成粉,加入清甜的山泉水揉和,这一步需要掌握好水与米粉的比例,水多了,粑太软,难以成型;水少了,粑太硬,口感不佳 。揉好的米粉用粑印印成粑,再放入蒸笼蒸熟 。如果要堆粑山,则需趁热堆,冷却后不易堆成 。

制作印子粑的关键工具是特制的木制粑印 。每个粑印有 1 - 3 个空模,形状一般只有小茶杯口大 。粑印里刻有反向的马、牛、羊、鸡、龙、犬、鱼以及鸟雀、花、草等各种动植物图案 。制作时,将调和好的米粉团填入粑印中,然后一磕,一个印子粑就出来了,就像盖图章一样 。印子粑的边缘有一圈花纹,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蒸熟出笼的印子粑,晶莹透亮,造型美观,再用食品红在上面点上红点点,仿佛被赋予了灵性,堪称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

印子粑用料颇为讲究,以优质糯米粉、黄花豆、花生、芝麻、莲米、黄片糖等为主要原料,分咸、甜两个品种 。甜味印子粑,多以豆沙甜馅为主 。先将黄花豆洗净,倒入锅内煮透捣成泥状,用纱布滤干水,然后用文火炒成湿粉状,置入簸箕冷却 。将黄片糖放入锅内溶成浠糖浆,加入少量桂花糖,接着把糖浆倒入冷却的豆粉中搅成粘团状,以不粘手为宜 。这样制作出来的甜印子粑,口感香甜,豆沙馅细腻绵软,散发着浓郁的豆香和桂花香 。咸印子粑的馅料则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猪肉、萝卜、咸菜等 。将猪肉切成小丁,与切碎的萝卜、咸菜等一起炒熟,加入适量的盐、生抽、胡椒粉等调味料,炒至香味四溢 。这种咸印子粑,咸香可口,各种食材的味道相互交融,层次丰富 。

印子粑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 。相传,后唐时期,江西人王文蔚为避战乱,幼年随母逃难至大冶果城里 。18 岁时,他因博学多才被朝廷招为刺史,后屡建奇功,被封为 “银青光禄大夫” 。北宋咸平初年,为保百姓平安,王文蔚率兵抵抗危害一方的盗贼,激战中身中数矢,卒于果城里岩山 。当地人为感恩于他,造寺庙,并将其雕像敬称为 “土主” 菩萨,用上乘的大米舂成粉做成仙桃、石榴、鸡、鱼、龙、凤等图案的小粑,以此祭奠他 。如今,印子粑已成为当地村民招待客人、馈赠亲朋好友的土特产 ,它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热爱 。

糯米鸡:早餐的温暖满足

在黄石的早餐餐桌上,糯米鸡是一道备受青睐的传统美食,它就像一位温暖的老友,陪伴着黄石人开启每一个美好的清晨 。

黄石的糯米鸡,与传统广式糯米鸡有所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它的制作原料主要是糯米、面粉、生粉、糯米粉等,看似简单,却饱含着黄石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智慧 。制作时,先将糯米提前泡 6 - 8 小时,待其充分吸收水分,变得软糯后上锅蒸熟 。这一步至关重要,泡米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糯米的口感,时间短了,糯米生硬;时间长了,糯米过于软烂,失去了应有的嚼劲 。蒸好的糯米散发着浓郁的米香,粒粒饱满,晶莹剔透 。

接着,准备丰富的配菜 。将胡萝卜、香菇、干子、香肠等切成小块备用,这些配菜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随意选择,为糯米鸡增添了丰富的口感和多样的风味 。把香肠下锅煸炒,直至油脂渗出,香味四溢 。此时倒入胡萝卜翻炒,胡萝卜在香肠油的滋润下,逐渐变得软糯香甜 。再加入香菇和干子,加入适量的蚝油和老抽,继续翻炒均匀 。蚝油的醇厚和老抽的浓郁,为这些配菜增添了丰富的味道,使其香味更加浓郁 。炒好的配菜与蒸好的糯米充分翻拌,同时加入胡椒粉和生抽调味 。胡椒粉的微微辛辣,为糯米鸡带来了独特的风味,刺激着味蕾,让人食欲大增;生抽则提升了整体的鲜味,使糯米鸡的味道更加鲜美 。翻拌均匀后,迅速将其捏成球状,这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力度,要捏紧一点,否则在后续的制作过程中容易松散 。

调制面糊也是制作糯米鸡的关键环节 。将面粉、糯米粉、生粉按照一定比例搅拌在一起,其中面粉最多,再加入少量的油和啤酒,搅拌成酸奶状 。用啤酒制作面糊,是黄石糯米鸡的独特之处,这样做出来的面皮更加酥脆 。锅中烧油,待油烧至辣热状态,将捏好的糯米团均匀地裹上面糊,轻轻丢入锅中 。炸制时要注意火候和时间,不要随意翻拌,让糯米鸡先定型 。随着油温的升高,面糊逐渐变得金黄酥脆,形成一层诱人的外皮 。炸至两面金黄后,便可捞出控油,一道美味的黄石糯米鸡就制作完成了 。

刚出锅的糯米鸡,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它的外皮金黄酥脆,上面布满了细细碎碎的小泡,形如鸡皮,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 。轻轻咬上一口,首先感受到的是外皮的酥脆,“咔嚓” 一声,仿佛是在奏响一曲美味的乐章 。接着,软糯的糯米和鲜香的配菜在口中交融,糯米的香甜、肉丁的醇厚、香菇的鲜美、榨菜的爽脆,各种味道相互交织,层次分明,给人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对于黄石人来说,早餐来一个热气腾腾的糯米鸡,沉甸甸地下肚,不仅能带来整个上午的饱腹感,更能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 。在寒冷的冬日清晨,手中捧着一个刚出锅的糯米鸡,感受着它的温暖,咬上一口,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简直无法言表 。

金牛千张皮:豆香四溢的营养佳品

金牛千张皮,产自黄石市大冶金牛镇,是鄂南地区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名吃 。它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在汉代淮南王刘安制作豆腐后不久,金牛镇便开始制作千张皮 。到了宋代,此地商业日益繁荣,油盐柴米布匹生意兴起,城乡豆腐店增多,豆浆、豆花和豆果等品种花样翻新,千张皮也开始大宗制作起来 。

金牛千张皮的制作工艺独特而精细 。黄豆是制作千张皮的主要原料,需选用颗粒饱满、无杂质的优质黄豆 。将黄豆浸泡在清水中,使其充分吸收水分,变得饱满圆润 。浸泡好的黄豆用石磨磨成豆浆,石磨磨出的豆浆细腻均匀,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黄豆的营养和风味 。磨好的豆浆倒入锅中煮至沸腾,煮浆过程中要不断搅拌,防止豆浆糊底 。接着进行过滤,用细密的滤网或纱布将豆浆中的豆渣过滤掉,使豆浆更加纯净 。然后将豆浆倒入特制的木匣中,每浇一层豆浆就盖上一层棉布片,可浇至 1 米以上 。浇好后,用木杠将略小于木匣的木头压进匣内,将水榨干 。最后把布巾从匣内取出来,用水轻轻地一层层剥下来,每 10 张为 1 把 。这样制作出来的千张皮,豆皮两面的皮纹清晰可见,恰似一块长方形的手帕 ,薄如蝉翼却富有韧性 。

金牛千张皮的口感丰富多样,令人回味无穷 。它豆香浓郁,质地柔软却不失韧性,无论是凉拌、热炒还是煮汤,都能完美地融入其中,为味蕾带来一场盛宴 。凉拌千张皮,清爽可口,将千张皮切成细丝,放入开水中焯水断生,捞出沥干水分 。加入小米椒、大蒜头、姜切成的粒,以及葱段,再倒入老干妈、酱油、生抽、蚝油、麻油、盐、陈醋等调料,搅拌均匀 。静置 20 分钟,让味道充分融入千张皮中,此时的千张皮,酸辣可口,是一道绝佳的开胃小菜 。千张皮煮鲜鱼也是一道经典菜肴,将千张皮切成丝条状,与鲜鱼一起炖煮 。鱼的鲜美与千张皮的豆香相互交融,汤汁浓郁,味道鲜美,尤以鳜鱼煮皮子闻名远近 。而将千张皮切成三厘米宽的条,结成皮子跎焖红烧肉,千张皮吸收了红烧肉的汤汁,变得软糯入味,与红烧肉的醇厚口感相互映衬,别有一番风味 。

金牛千张皮不仅美味可口,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且豆腐蛋白属完全蛋白,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 8 种氨基酸,而且其比例也接近人体需要,营养价值较高 。千张皮中含有的卵磷脂可除掉附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保护心脏 。它还含有多种矿物质,能够补充钙质,防止因缺钙引起的骨质疏松,促进骨骼发育,对小儿、老人的骨骼生长极为有利 。在减肥期间,也可以适量食用千张皮,它属于低热量食品,含有较高的纤维素,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和消化,有利于控制体重 。

金牛千张皮不仅在当地享有盛名,在鄂东南以及浠水、黄冈、九江、武汉等地也备受欢迎 。南来北往的旅客,凡来到金牛,除一饱口福外,总忘不了带几把金牛皮子回家,或自食或赠亲友分享 。大冶、鄂州、咸宁、阳新等地群众在婚丧喜庆或节日时,请客办酒席也离不开它 ,席上第一道菜就端出千张皮,称 “皮子席”,在历史上仅次于殷实之家办的 “海参”“鱼翅” 席 。

黄石小吃,味蕾上的城市记忆

黄石的这十大小吃,每一款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它们或是历经百年传承的经典,或是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烟火美味 。从金黄酥脆的黄石港饼,到香辣过瘾的黄石土豆片;从细腻滑嫩的太子豆腐,到温暖人心的大冶糊面 。每一口,都是对黄石这座城市深深的眷恋与热爱 。如果你还未曾品尝过这些美味,不妨找个时间,踏上黄石这片土地,开启一场味蕾的盛宴,去探寻这些小吃背后的故事,感受黄石独特的美食文化 。相信这些美食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你对黄石这座城市有全新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