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黄石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679号
2024-12-14
黄石市,这座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的城市,有着悠远且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脉络。
早在先秦至西汉虞之世,市地属二苗。夏、商时,归属于荆州之域。西周时称鄂,乃是鄂侯的领地。周夷王七年(公元前 887 年),楚王熊渠攻杨粤至鄂(今鄂州、大冶),封其中子熊红为鄂王,此地便成了楚国鄂王的辖地。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楚、秦。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 278 年),分南郡竟陵以东及江南置江夏郡,鄂县南移属江夏,黄石市地就在鄂县境内。
三国时期,这里处于风云变幻之中,蜀汉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221 年),孙权自公安迁都于鄂(今鄂州),改鄂为武昌,并割鄂之南建阳新县,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阳新两县之间的下雉县境内。后续历经魏黄初四年(223 年)等不同阶段的郡治变更与行政区划调整,其归属也相应变化,但始终在这片区域有着重要的位置。
到了隋朝开皇九年(589 年),改阳新为富川,不久又改为永兴,市地在武昌、永兴两县境内,唐代时依旧在鄂州武昌、永兴两县范围内。唐末,南方九国兴起,此地处于吴国境内,唐哀帝天祐二年(905 年),吴王杨行密将永兴县和武昌划出一块地盘置青山场院,进行大规模采矿、开炉冶炼,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的发展。
五代十国期间,市地在鄂州武昌县、永兴县境内,历经不同政权统治。直至宋乾德五年(967 年),南唐始建大冶县。
近代以来,黄石更是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关键角色。19 世纪末,列强入侵,黄石地区陷入动荡。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黄石也受到波及。不过在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时,黄石地区积极响应,成为湖北省政治、军事中心之一。20 世纪初,黄石地区开始发展煤炭工业,黄石煤矿闻名全国,为中国工业发展贡献颇多,同时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逐渐成为重要交通枢纽。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黄石地区成为湖北省的一个地级市。于 1950 年 8 月正式建市,是继武汉市之后,湖北省成立的第一个地级城市。
黄石市如今下辖 4 个市辖区(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1 个县级市(大冶市) 、1 个县(阳新县)和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面积 4583 平方公里,2020 年常住人口 246.91 万人。
作为湖北省重要城市,黄石市是鄂东南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湖北省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经济中心,也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之一。它以绿色水稻、绿色水产、油茶、蔬菜、苎麻和中药材为优势产业,有着商贸流通、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旅游、商务服务和信息服务为主导产业,科技服务、康养服务、居民服务与房地产业为新兴产业。2021 年,黄石市地区生产总值 1865.68 亿元,占省 GDP 比例 3.8%,在湖北省排名第 9 位,三次产业比重为 6.8:45.4:47.8,人均生产总值 7.7 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 34618 元。
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城市地位,加之黄石工业文明厚重,是华夏 “青铜文化” 的发祥地之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有着 “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劲酒之都” 之美誉,这一切都为众多名人的涌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古至今,黄石孕育出了诸多在不同领域有着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
敖天印(1824 年 - 1909 年),原名大印,字辅丞,生于今湖北省大冶市,是清朝一品振威将军。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年少时家境贫寒,却从小就怀有报国救民的雄心壮志。
因家境所限,敖天印只读了几年私塾便辍学了,随后到外婆家放牛,年龄稍长后,还常与大人一同翻山越岭去石灰窑(今黄石市西塞区中窑湾)挑石灰,做着苦力活计。1852 年春天,外婆家的牛丢失,他遭人怀疑,按当时宗族规矩,所有怀疑对象都要受宗族祠堂拷打逼问。生性刚烈的他不愿受此无辜杖罚,决定远走高飞,不过因大雾弥漫又返回家中,在嫂子的催促下,才再次离开。可这次出走,他先是被清兵抓去当了民夫,在咸宁服役,后来得知偷牛盗贼被抓到,才得以返回家中,继续去挑石灰。
或许是命运使然,1852 年时,有个看相之人见他相貌堂堂,说他不应是挑石灰的命,应该外出吃皇粮。在那个迷信的年代,敖天印听进了这番话,带着挑石灰得来的 24 串文钱,于 1853 年第二次出门,毅然前往武昌投考川楚军,从此开启了他长达近五十年的军旅生涯。
敖天印年少时虽无力读书,却有幸在地方孔门名拳师的指点下,习文练武,练就了一身超群武艺。投身川楚军后,这一身本领便有了用武之地,他跟随部队转战南北 10 多省,足迹遍布皖、豫、晋、冀、鲁、青、疆、闽、台等地。
在战火的不断历练中,敖天印屡立战功,官职也不断晋升。1856 年,在襄阳之战中表现出色,32 岁的他在军中升为千总;1858 年升为都司;1860 年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之战后,又升为游击;1861 年与捻军首领赵浩然决战,1862 年被提升为副将。不过,1863 年因部下与清军头目孙之友发生摩擦并将其杀死,敖天印受到连累,于 1864 年被革职,只能避难于湖北黄陂。但他并未就此消沉,1865 年东山再起,率军至甘肃蒙古一带,参与平定回民内乱,凭借战功在 1867 年官复原职,1868 年进军兰州时,更是升为提督。同治十三年(1874 年),敖天印被授从一品振威将军,可谓衣锦还乡。
此后,敖天印依旧奋战在保家卫国的一线。1880 年(光绪六年),他亲赴琉球群岛探听军情,之后曾两度赴台湾,积极参与台湾防务建设。1881 年,他随福建巡抚岑毓英赴台,修建新化、新竹两县交界的大甲溪及河堤,有效沟通了台湾岛南北交通,为军事防务奠定基础。次年,又奉命去台湾修葺城池,带领士卒和民工修筑台北府 7 公里的城墙,开挖护城河,加强了台湾抵御外敌的能力。1883 年,敖天印奉命驻守新疆伊犁,捍卫祖国边疆。
1884 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军进犯福建沿海和台湾,敖天印临危受命,调赴福建前线,驻守闽江口的军事要塞长门。在那里,他率士卒昼夜巡逻,始终不懈,还积极修筑海长城,修道路,挖地道,建设崖石、龙山等各处炮台工程,全方位加强海疆防卫工事建设。1886 年,他又奉命到闽江口两岸建筑崖石炮台,安装大炮,守护国土,有力地打击了法、日侵略者的入侵,粉碎了侵略者吞并台湾的阴谋,其坚守海疆之功深受当地群众称赞,还被赠予 “海疆保障” 金字匾额。
敖天印不仅战功卓著,为人更是质朴、仁厚善良、廉洁自律。他从严治军,爱兵如子,每次得到赏赐,都会悉数分给将士,从不独享;危难时刻,也总是与士兵同艰共苦。有一次战斗中,军队被对方围困月余,军中粮尽,他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坐骑以充军饥。还有一回,士兵在扫磨中得到一点米,熬成粥端给他,他见后立即将粥倒到大锅中,说:“士兵们都在挨饿吃糠头野菜,我岂能独吃精粮?当与士兵共之。” 同时,他带兵纪律严明,军纪中明文禁令:“取民一物者杀无赦!” 有一次进军途中,一名士兵口渴难受,摘了老百姓两个西瓜,结果被斩首。
而在生活方面,敖天印十分俭朴,“食不求精,但求裹腹;衣不求华,但求御寒。上战场,金戈铁甲;凡见官,始官服皀靴。至于平日,简装素服,小帽博带而谈笑自若”,就连他功成名就后回乡修建的房屋,也只是外用青砖,内全为泥坯土墙。
晚年,敖天印解甲归里,但仍心系家乡建设与百姓福祉。他深知自己幼年家贫无力读书的遗憾,为让家乡百姓子弟能上学,捐赠花地 200 厢,田 10 余顷,办起大冶王坛、北门垴、柏树嘴等 5 处义塾学堂;两次捐银 500 两,修建大冶四顾闸水利工程,使大冶阳新滨湖人民免遭洪水之苦。此外,他还带领乡民废除重租盘剥等积弊,1895 年述写了《敖公纪述》一书,将自己的经历与感悟留存下来。敖天印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从寒门子弟到战功赫赫的武将,又从武将回归到造福桑梓的乡贤,着实令人敬佩。
陈开铧,籍贯湖北黄石,是黄石古代历史上又一位杰出的武将。他自幼便胸怀大志,渴望在军事领域闯出一番天地,于是踏上了科举之路,期望通过考取功名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然而,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陈开铧历经了诸多坎坷与挫折。但他并未轻言放弃,凭借着自身的勤奋与坚韧,不断努力钻研武艺与兵书。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乡试之中,他凭借精湛的武艺和出色的表现,一举夺得武举第一名的佳绩,从此声名远扬。
此后,陈开铧投身军旅,开启了他的军事生涯。当时,国内局势动荡,各地起义不断,陈开铧所在的军队肩负着维护国家稳定的重任。在甘肃镇压捻军的战斗中,他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机智与勇敢。面对捻军灵活多变的战术,陈开铧冷静应对,仔细观察敌军的动向,寻找战机。每一次战斗,他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带领手下的士兵奋勇杀敌。凭借着自己过硬的军事本领和出色的指挥才能,他屡次立下战功,在军中的声望也日益高涨。
他的英勇事迹不仅得到了上级将领的赏识,更在士兵们心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大家都对他钦佩不已,愿意追随他在战场上拼搏。而陈开铧也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继续在保家卫国的道路上发光发热,为维护国家的和平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其名字也随着一场场胜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成为了黄石古代武将中的璀璨之星,激励着后来的有志之士投身军旅,报效国家。
吴则礼,字子副,兴国州(今湖北阳新)人,是北宋时期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文人。他凭借父荫入仕,开启了自己的为官生涯。其父吴中复,乃是北宋一代名臣,为官清廉刚直,风节峻厉,深受仁宗皇帝嘉许,还曾获赐 “铁御史” 三字,在神宗年间更是担任龙图阁直学士、左谏议大夫知江宁府等要职。
吴则礼最初踏入仕途后,也曾怀揣着满腔抱负,期望能有所作为。然而,官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在为官过程中遭遇挫折,因事谪荆州,这无疑是其仕途上的一道坎坷。但即便如此,他也并未就此消沉,后来官至直秘阁,知虢州,继续在官场中坚守。
吴则礼一生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斐然成就。他工于诗,与唐庚、曾纡、陈道等诸多名士相互唱和,往来密切。在诗词的世界里,他们以文会友,交流切磋,碰撞出了不少思想的火花。吴则礼对黄庭坚推崇备至,其诗词创作也受到了江西诗派的影响,作品风格独具特色。例如他的《秦楼月(送别)》中 “怅离阕。淮南三度梅花发。梅花发。片帆西去,落英如雪。新秦古塞人华发。一樽别酒君听说。君听说。胡笳征雁,陇云沙月”,词句间满是离别的惆怅与对友人的牵挂,借景抒情,意境深远;再如《江楼令(晚眺)》里 “凭栏试觅红楼句,听考考、城头暮鼓。数骑翩翩度孤戍。尽雕弓白羽。平生正被儒冠误。待闲看、将军射虎。朱槛潇潇过微雨。送斜阳西去”,既有对生活的感慨,又展现出一种别样的豪情壮志。
晚年的吴则礼居住在豫章,自号北湖居士,在那里他笔耕不辍,著有《北湖集》十卷,长短句一卷,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后人得以通过诗词,领略到他所处时代的风貌以及他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也见证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
吴中复,字仲庶,是兴国永兴(今属湖北阳新)人,出身于一个有着特殊经历的家庭。其父吴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在曹彬平江南之时,吴仲举出于对旧主的忠诚,曾杀掉曹彬所派遣负责招降的使者。城陷后,曹彬抓住了他,吴仲举大义凛然地说道:“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 这份忠义之举,竟让曹彬为之动容,最终义而不杀。
或许是受家庭氛围的熏陶,吴中复自幼便有着正直的品性和高远的志向。他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进士及第,从此踏上了北宋的官场之路。在为官生涯中,吴中复始终秉持气节,坚守职责,将公正和廉洁奉为为官的准则。
他在任监察御史里行等职务期间,尽显刚正不阿的风范。面对宰相梁适,他毫不畏惧权势,毅然上书弹劾,面对仁宗皇帝的询问,也能条理清晰地引用姚崇、宋璟、张九龄、李林甫、杨国忠等人任免的事例来阐述唐自天宝后治乱分合的缘由。后来,他又弹劾宰相刘沆,展现出敢于直言、不惧权贵的勇气。
在地方任职时,吴中复也同样心系百姓,积极作为。比如在任河东都转运使等职时,他看到邮兵苦于巡辖官苛刻,在依法处置的基础上,果断采取措施,以便宜之权戮首恶,流其余,而后入奏为令,使得当地秩序得以改善。又如河北行青苗法时,使者欲提前干扰既定的粮食敛散安排,吴中复坚决抵制,发布檄文表明立场,还将相关情况上报,其行为皆是出于对地方治理和百姓利益的考量。
吴中复一生清廉简约,乐于周济他人之急,深受士大夫们的称赞。宋仁宗更是御赐他 “铁御史” 匾额,以表彰他的气节和功绩。他死后归葬家乡北台山,当地民众和吴氏后人还在他们当年读书处北台山建了一所书院,以他的官名为号,称 “龙图书院”,足见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也成为北宋官场中秉持气节、为民请命的官员典范。
孟嘉生活在魏晋时代,那是一个充满动荡却又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特殊时期,社会风气独特,文人雅士们不拘泥于世俗礼法,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魏晋风度” 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而孟嘉正是这一风度的典型代表之一。
孟嘉身为著名文人,有着独特的行事风格。他 “行不苟合”,从不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的原则和操守,坚持做真实的自己;“年无夸矜”,即便才学出众、声名远扬,也从不自我吹嘘,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未尝有喜愠之容”,情绪平和稳定,不会轻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左右,展现出一种超凡的豁达与淡然。而且他还好酣酒,常常与友人畅饮,即便饮酒过量,却依然言行不乱,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优雅的举止,真正达到了忘怀得意、傍若无人的境界。
在当时的文化活动中,孟嘉也是颇为活跃且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比如著名的 “孟嘉落帽” 典故,就发生在他随征西大将军桓温幕下任职期间的一次重阳节宴饮上。当时众人登山游玩、宴饮赋诗,孟嘉沉醉于山中景致,帽子被风吹落而浑然不知,这在极为重视礼节的当时,本应是颇为尴尬之事,然而孟嘉却坦然自若,事后还能提笔写文章回敬他人的嘲讽,其才思敏捷、潇洒从容的表现,让在座之人无不叹服,此事也经陶渊明记载后传为美谈,成为历代文人重阳登高时最喜用的典故之一,更是彰显了魏晋名士的独特风采。
孟嘉的这种风度和行事风格,不仅在当时引领了文化风气,对后世文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文人常常以他为榜样,追求那种超脱世俗、率真自然、潇洒不羁的精神境界,他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璀璨的符号,代表着魏晋时期文人所特有的精神风貌和高雅格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去追寻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
刘继盛,原名达忠,字秉赤,号利川,后改名闼忠,字赞宸,是清末湖北武昌府兴国州永章里中南庄(今为阳新县大王镇下刘村上刘湾)人。1799 年 5 月初二,他诞生在一个普通却又对他寄予厚望的农民家庭。父亲刘显荛,生性老实巴交,以 “忠厚” 闻名邻里,母亲石氏温柔能干且十分节俭,夫妻二人省吃俭用,男耕女织,虽田地不多,却也小有积蓄。
刘显荛十分注重子女的读书教育,所以刘继盛小时候和几个哥哥一样,在私塾读了几年书,识得一些文字,懂得些道理后便辍学了。13 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清湾东庄,拜一位老裁缝为师学裁剪。而在老裁缝家隔壁,住着一位开学馆授徒的老秀才李世禹,这也成为了刘继盛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李世禹生性机敏,小有诗名,中秀才后,一边以开蒙馆授徒为生,一边继续在科举之路上艰难求索。只是不知为何,好运似乎再也没有眷顾过他,连续多次应考,每次都踌躇满志,却总是铩羽而归。父母妻儿对他的期望渐渐转为失望,村邻们对他也不如从前那般敬重。他的学生中倒是有几个考取了秀才,甚至还有一人考中举人,这对他的刺激极大,使得他性情大变,常常长吁短叹,愤懑不平,自恨命运多舛,有时还会借酒装疯,大骂苍天无眼。
这一年,李世禹再次鼓起勇气应试,可结果依旧是榜上无名。放榜之日,他终于爆发了,含着泪在土墙上题诗一首:“远世文章不值钱,旧书堆积几多年。毕生心血难为用,烧向长空作淡烟!” 随后便将满屋藏书抛到庭院中,点火焚烧。当时正在隔壁为人量体裁衣的刘继盛,听闻动静后急忙撞门而入,在大火中抢出了部分图书,并安慰李世禹说:“先生何必如此,总会有时来运转的时候!” 李世禹凄然一笑,随口问道:“你可会作诗?” 刘继盛点点头,略一思索,提笔写了一句七言绝句:“莫说文章不值钱,教化人间价不廉。劝君按住心头火,乌云散去是晴天!” 李世禹看后不禁凛然一惊,他示意刘继盛收拾残书,打扫房间,待一切完毕后,审视着刘继盛问道:“你愿意跟我读书吗?” 刘继盛听闻,不胜惊喜,当即答应。隔日,李世禹出面与刘继盛的师傅打过招呼后,刘继盛便开始每天匀出半天时间跟着李世禹读书习文。
经过多年的半工半读,刘继盛终于在道光六年(1826 年)迎来了人生的曙光,27 岁的他考中了秀才。自此,他决定放弃兼职,一心备考。命运似乎也开始垂青于他,第二年,他被补选为增生,两年后的道光九年(1829 年),又成为了廪生,功名仿佛已经近在咫尺,家人和邻里都热切地期待着他能一鼓作气考取举人。
然而,天不遂人愿,刘继盛却在当年的乡试中落榜了,这让他十分沮丧。不过家人和老秀才都鼓励他再接再厉。到了而立之年,刘继盛回到家里,邻村的郑家看中了这个积极进取的年轻人,便托人来提亲。刘显荛觉得儿子已年过三十,婚事不宜再拖,于是在道光十年,刘继盛娶了 20 岁的郑氏为妻,婚后与父兄分家单过。
为了养家糊口,刘继盛一边开裁剪铺,一边继续读书习文。次年,他的长子出生,取名刘英木。做了父亲的刘继盛,依然没有放松学业,始终怀揣着考取举人的梦想。1832 年,32 岁的刘继盛再次准备参加乡试,可就在临考前,他竟病倒了,卧床多日,连行走都困难,在妻子再三劝说下,他才无奈放弃了这次考试,在家休养。
康复后,刘继盛一边在村子里教书,一边备战两年后的乡试。两年后,他满怀信心地再次踏入考场,可结果却令人失望,他的 4 个学友都考取了举人,唯有他再次名落孙山。消息传回家乡,乡亲们一片哗然,刘显荛也大受打击。但刘继盛的意志并没有被消磨,他决心科考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此后,他依旧开馆授徒,家中种田家务等事务全靠妻子辛苦操持。
其实,刘继盛学识是过硬的,可他却屡屡受挫于科举,这主要败在他的性格上。由于深受老秀才李世禹的影响,他对吏浊官贪的世道大为痛恨,以至于在言谈文章中常有不逊之词。而在当时,八股时文最忌讳士子于四书五经之外,发表自己的一己之见,一旦被发现,必然会被黜落不取,严重的甚至还会招致牢狱之灾,所以刘继盛的科举之路充满坎坷,似乎也是必然了。
1844 年,已经 45 岁且生有 4 个子女的刘继盛,依旧在乡试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可这一次,他依然未能考中。岁月就在这一次次的期盼与失望中悄然流逝,一晃到了 1851 年。这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了拜上帝教起义,1852 年 11 月,太平军自岳州出发,直取湖北,12 月 4 日夺取了武昌。为庆祝这难得的胜利,洪秀全决定在武昌举行太平天国首场科举考试,以网罗英才,收买人心。
当时,刘继盛正在大冶县磊山教私塾,在参加完 8 月的湖北乡试后,他考前发誓此次若不中,便终生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了,而结果依旧是榜上无名。就在他陷入绝望之时,传来了太平天国即将在武昌举行大考的消息,这一晚,刘继盛失眠了,他在村中祖堂外徘徊了许久,时而叹息,时而低头沉思。第二天一早,他毅然奔向了武昌。
太平军在武昌开科取士,东王杨秀清亲自担任总主考。刘继盛报名参加后,第一场《时务策》试题下发,题目是 “太平天国天父天兄天王为真皇帝制策”。刘继盛在乡下教书时,曾见过从外乡流入的太平天国传单,对太平军的主张和好恶略知一二。想到自己多年科举落榜的遭遇,又看到眼前这道题目,对满清官场黑暗早已不满的他顿时热血上涌,全身颤抖,他饱蘸浓墨,奋笔疾书,将平日所见的官场黑暗、所知的满清罪恶,一一铺陈于纸上,大加贬斥,同时对太平天国则是大加颂扬,洋洋洒洒,一挥而就。
凭借着这篇文章,刘继盛在《时务策》《制艺》《诗赋》三试中,均获第一,被拔为状元,与他同属兴国州的同科及第者就有 300 余人。天王洪秀全在行宫赐宴,还召见刘继盛谈论军政大事,刘继盛分析时局,陈述政见,所言大多十分中肯,令天王大喜,不仅赐给他彩轿华盖和锦衣侍卫,还让他游街三日,引得观众如云。
此后,天王洪秀全经常召见刘继盛议事。有一次,天王问他:“我以大义起兵,为何所到城池,尚多抗拒?” 刘继盛回答道:“满清入关已久,人民已忘亡国之痛。大王举义,智者称为吊民伐罪,愚者则认为犯上作乱。应深入民间宣传,晓以大义,人心自然归顺。” 天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当即委派 300 余名新学士分赴各州府县宣传革命,果然义军所到之处,大都归服。
不仅如此,天王还在武昌高筑坛台,刘继盛登台演讲 “驱逐满夷,重兴汉祚”,呼吁 “士民人等再不得垂辫发,着胡装”,台下听众无不为之动容,四方逃散之民听闻后,纷纷回乡举义,抗击清军。
刘继盛后来曾任太平天国秘书监,总理法制、文牍、令钱等事务。他还和乔彦才、刘盛培等以唐朝试典为依据,制订了天朝考试制度,将文、武两科学位统改为 “士”,比如秀才改为秀士,补廪生改为俊士,拔贡改为杰士,举人为博士(后改为约士),进士为达士,翰林为国士,武科则称英士、猛士、壮士、威士等。为纪念太平军中的殉难将士,刘继盛曾与刘盛培合撰题为 “英俊归真” 的悼文。
可惜的是,后来太平军失利,据传刘继盛吞金自杀。其族人赶赴金陵寻找他的遗骨(也有说法是衣冠),将其归葬于罗家园山上。而他一生所著文章,也被收入了《刘状元文集》,成为后人研究那段历史以及他本人思想的重要资料。刘继盛这一生,科举之路起起落落,充满波折,从年少时学裁缝,到踏上科举征途,屡败屡战,最终在太平天国的科举中大放异彩,他的经历也成为了黄石古代科举史上一段独特且令人感慨的故事。
黄石公,又名赤松子,是中国秦末汉初著名的哲学家、战略家、军事家以及风水学家,其籍贯为楚国黄荆山(今属湖北省黄石市),主要活动地点在如今湖北省黄石市的黄荆山一带。他的一生充满神秘色彩,是个行踪诡秘的半隐士,其生平事迹需要我们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仔细探寻、考辨。
黄石公身为反秦人士,怀揣着满腔的智慧与抱负,却隐匿于世,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天下局势。他最为人所熟知的身份,便是汉朝开国功臣张良的老师。相传,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后,逃亡至下邳,在圯桥之上偶遇黄石公。黄石公为了考验张良,故意将鞋子扔到桥下,让张良去捡,又命他给自己穿上,张良一一照做,黄石公由此看出张良的隐忍与不凡,经过多次相约试探,最终认定张良是可授以重任之人,便将一部《太公兵法》授予他,并留下 “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的话语,而后飘然而去。张良得书后,日夜研习,凭借书中所学,辅佐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屡出奇谋,最终帮助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成就了一番千古霸业。
除了在军事谋略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黄石公还是中国风水学的创始人。他的相关著作,如《黄石公素书》《黄石公三略》《黄石公兵书》等,虽然部分有后人伪托之嫌,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依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黄石公三略》,在北宋时期与《孙子兵法》等七部兵书一同被定名为兵家经典著作《武经七书》,成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校刊颁行的军事理论教科书,为后世兵家所推崇、研习。在风水学领域,其更是有着开天辟地的贡献,后人尊其为风水学的开山鼻祖,其所著《青囊经》,虽篇幅简短,却寥寥 400 余字便确立了 “风水学” 的具体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为后世风水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石,诸多风水师如郭璞、杨筠松等都深受其影响,在其理论基础上不断进行阐释、拓展。
黄石公以其神秘奇绝的行事风格,以及在哲学、军事、风水等多重领域的卓越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化以及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世无数人敬仰、探究的传奇人物。
丁德泰,号桐雨,乃是清流水里(今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湖)人,出身于此地的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展现出了过人的学识与才华。嘉庆二十四年(1819 年),他在武昌府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解元,也就是第一名举人,这一成绩无疑是对他学识的有力证明,也让他在当地声名远扬。此后,丁德泰并未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是继续埋头苦读,钻研学问,终于在道光九年(1829 年)成功考中进士,踏上了仕途之路。
丁德泰进士及第后,被任命为山西大宁县县令,这一职位虽不算显赫,但他却将其视为施展抱负、为民服务的重要舞台。在任期间,他秉持着 “治政如治家” 的理念,将大宁县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去用心经营、管理。他始终坚守清廉简约的为官之道,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生活
十分俭朴日常开销皆从俸禄中支取,绝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贿赂与馈赠,真正做到了两袖清风,廉洁奉公,成为当地官场清正廉洁的典范。
同时,丁德泰还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他深知百姓生活的不易,所以常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与需求。无论是农事生产、商贸往来,还是社会治安、教育文化等方面,他都事无巨细地关心过问。在处理政务时,他总是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为百姓排忧解难,积极推动当地的各项建设与发展。例如,他重视农业生产,会亲自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耕种,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对于地方上的纠纷案件,他也总是耐心倾听双方诉求,依法依规进行妥善处理,力求让每一个当事人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丁德泰的治理下,大宁县的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地方官员应有的担当与作为,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与尊敬,其清廉有为的形象也长久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后世官员学习的楷模。
黄石古代名人们在诗词、文学创作以及文化理念等诸多方面留下了璀璨成果,这些成果犹如熠熠生辉的明珠,在黄石地区代代传承,成为了当地文化底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了黄石的文化内涵。
像北宋时期的吴则礼,凭借父荫入仕后,虽仕途坎坷,但在诗歌创作上成就斐然。他与诸多名士相互唱和,深受江西诗派影响,诗词风格独具韵味。其作品如《秦楼月(送别)》《江楼令(晚眺)》等,借景抒情,意境深远,将离别惆怅、生活感慨等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晚年著有《北湖集》十卷及长短句一卷,这些作品不仅让后人领略到北宋时期的风貌,更见证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也为黄石地区的诗词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引得后世文人墨客纷纷效仿研习,传承其诗词创作的精妙之处。
吴中复同样出身不凡,一生秉持气节,为官刚正不阿。他在任监察御史里行等职务期间,弹劾权贵,尽显风范;在地方任职时心系百姓,积极作为。他的事迹和精神通过口口相传以及史书记载,在黄石地区形成了一种正直廉洁、为民请命的文化理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黄石人,激励着后来者坚守正义,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这种文化理念也成为了黄石地域文化中熠熠生辉的精神坐标。
孟嘉作为魏晋风度的名士代表,其独特的行事风格和精神境界更是对后世文化传承影响深远。“孟嘉落帽” 的典故彰显了他的潇洒从容、才思敏捷,成为历代文人重阳登高时最喜用的典故之一,也引领了当时的文化风气。后世文人常以他为榜样,追求超脱世俗、率真自然、潇洒不羁的精神境界,这种对精神自由的崇尚也在黄石地区代代相传,融入到当地的文化脉络之中,成为黄石独特文化气质的一部分。
而刘继盛的一生,科举之路起起落落,充满波折,却始终怀揣梦想,屡败屡战,最终在太平天国的科举中大放异彩。他的故事不仅被收录在《刘状元文集》中,更是在黄石民间流传,激励着无数黄石学子在求知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传承着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成为黄石科举文化传承中的独特印记。
此外,黄石公身为著名的哲学家、战略家、军事家以及风水学家,其著作《黄石公素书》《黄石公三略》《黄石公兵书》等,虽部分存在后人伪托之嫌,但所蕴含的思想依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黄石公三略》被定名为兵家经典著作《武经七书》之一,为后世兵家所推崇研习;在风水学领域,他更是尊为开山鼻祖,《青囊经》为风水术发展奠定基石,诸多风水师受其影响不断拓展阐释,其思想也在黄石地区乃至更广泛的地域中传承,让后人在哲学、军事、风水等文化层面不断汲取智慧,延续发展。
这些古代名人就像文化火种的播撒者,他们所留下的诗词佳作、精神理念、思想著作等,跨越时空,在黄石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不断滋养着当地的文化,让黄石的文化内涵愈发深厚,绽放出独特而持久的魅力。
黄石古代名人们的事迹、声誉等从多个角度为黄石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添砖加瓦,成为外界认识黄石这座城市的一张张独特名片,让黄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且独特的印记,吸引着更多人想要去深入了解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敖天印作为清朝一品振威将军,一生战功赫赫,转战南北 10 多省,足迹遍布多地。他不仅在国内诸多战事中屡立战功,还积极参与台湾防务建设,亲赴琉球群岛探听军情,在中法战争爆发时临危受命,坚守海疆,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粉碎其吞并台湾的阴谋,其 “海疆保障” 的金字匾额更是彰显了他的功绩。敖天印的英勇事迹让外界知晓了黄石这片土地孕育出的英雄豪杰,提升了黄石在军事领域的影响力,使人们提到黄石就会联想到有这样一位保家卫国的名将,为黄石的城市形象增添了一抹豪迈的英雄色彩。
吴则礼凭借其诗词创作上的成就,以及与诸多名士的往来交流,让黄石在北宋的文化圈子中也有了一席之地。他的诗词佳作流传开来,让更多文人雅士知晓了黄石这个地方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着他们去探寻吴则礼笔下所描绘的黄石的山水人情,进而提升了黄石在文化领域的知名度,塑造出黄石作为文化底蕴深厚之地的形象。
孟嘉的 “魏晋风度” 闻名遐迩,“孟嘉落帽” 的典故更是传为美谈,历代文人墨客对其推崇备至。作为黄石地区的名士代表,他让外界看到了黄石在魏晋时期就有着独特的文化风貌和高雅格调,吸引着人们去了解那个时代黄石的人文环境,仿佛透过孟嘉能看到当时黄石地区文人雅士们饮酒赋诗、潇洒自在的生活场景,为黄石塑造了一个充满文化韵味和独特气质的城市形象。
刘继盛的传奇科举经历同样为黄石增色不少。他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历经坎坷,最终在太平天国科举中拔得头筹,其故事充满了励志色彩。这样的故事在民间传播,让更多人对黄石产生好奇,想知道是怎样的一方水土养育出了如此坚韧且有才华的人物,也使得黄石在科举文化方面有了独特的印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
还有黄石公,他神秘奇绝的身份和在多领域的卓越成就,更是让黄石蒙上了一层神秘而厚重的文化面纱。作为张良的老师,其智慧传承的故事广为流传;作为风水学等领域的先驱,其著作影响深远。外界在探究这些文化瑰宝时,自然也会关注到黄石这座城市,把黄石视为孕育这些传奇和智慧的地方,从而大大提升了黄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黄石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与众不同